《劉基·一萼紅》原文賞析
送別
白蘋洲。有蘆花似雪,人在木蘭舟。祖帳方開,驪歌未闋,斜照半入江樓。話不了、纏綿意緒,早歸鴻相喚落沙頭。紅蓼丹楓,青煙碧草,總為供愁。此去幾時重見?悵秾華易謝,零雨難收。洛浦波空,渭城柳盡,欲飲還又回眸。恨只恨、無情海水,趁歸風、輒向西流。畢竟難留,一宵長似三秋。
這是一首送別的詞,時間是在清秋。所以全詞以一派秋光作為襯色,寫出“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的情感。一開頭就點出,白蘋洲上已是蘆荻飛花似雪秋瑟瑟的時候,人在江樓上設宴告別。這時餞別筵席剛剛開始,告別的歌詞還未唱完,一道斜陽照進了江樓。古詩詞常用“木蘭舟”的美稱作舟船的代號,任昉《述異記》:“木蘭川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仍在洲中?!碧岂R戴《楚江懷古》詩“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李清照《一剪梅》詞“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俱指此。“祖帳”就是餞行。古人在路旁臨時設帷帳,舉行送別酒宴?!绑P歌”即告別之歌?!稘h書·儒林傳》王式曰“客歌驪駒”,主人歌“勿庸歸”?!绑P駒”就是客人要走時所唱的歌詞?!伴牎?,指一曲終了,詞一首也可稱一闋。這樣,我們對上片的前半部分就可以有所了解。中間接一句“話不了、纏綿意緒”,這是說在餞行宴會上,彼此情意綿綿,有說不了的話,敘不完的情,真是難舍難分。而時間卻是不讓人的,這時由北方飛回來的大雁相互召喚著落在汀洲沙頭,蓼花楓葉都變紅了,呈現出“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的氣氛。而遠處青煙裊裊,粘天碧草,所有這些都為離人增加了無限的愁緒。上片極力鋪陳餞別筵席周圍的景色和氣氛,以襯出別情的深沉。
下片則寫餞別宴會后即將告別的情景。在此一別幾時才能重會呢?“悵秾華易謝,零雨難收”,是說夭桃秾李等美麗繁盛的花最容易凋謝,借喻人的風華正茂的年華最容易消失;徐徐落下的綿綿細雨最不容易停止,以喻凄涼困苦的時光不容易度過。引用了這些一般的自然規律來加深臨別時的悵惘。接著又引了三句歷史上常用的三個離愁別恨的故實,進一步深化離別的情思:“洛浦波空,渭城柳盡,欲飲還又回眸?!薄奥迤植铡敝浮堵迳褓x》事。這篇賦是曹植所作。賦前有小序,大意說:他在黃初三年由京師(洛陽)回領地過洛水時,因古人說洛有水神名宓妃,有感于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此賦。這里說“波空”,是說洛水枯竭,洛神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拔汲橇M”是指王維的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古人有折柳枝送別的習俗,“柳盡”是說送別的人多,柳枝都被折光了?!坝嬤€又回眸”,當系用唐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句的意境。引用了這三個典,一層一層加深離緒之后,又回到現實中來。送別的人畢竟是要分手的,看來離人大概是要去西方,所以又反用了常見的現象——中國的水系一般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的;而離人卻要向西去,只好乘著風帆逆流而上向西駛去,這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在離人和送別人的眼里,這卻成為恨事,而把這種愁恨歸究于無情的江水海水。這雖不太講理,卻是強化了文學的藝術深度。但無論如何,離人是留不住了,沒有辦法,分別之后只好過著“一日不見如三秋”的時光了(《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劉基詞集中,長、中、短調兼備,特別是長調寫得較多。他的長調對景物的鋪敘,情意的抒發,都很精工典雅,深沉委婉,用典不露,渾為一體。如本詞連用三個典故,都很銜接自然,喻意恰當,你說他是用典也好,說他并沒有用典而是自造詞句也未嘗不可,因為并看不出鑲嵌痕跡。又如本詞中之“青煙碧草”句,很自然流暢,看不出是用典。但細細品味,在時間上卻有點問題,因為其它寫景的句子寫的都是秋景,而“碧草”一般不能理解為秋景,那么是不是作者用錯了字?劉基在用詞遣字方面很細致,不至于發生這種謬誤??磥磉@里還是用了典,也許是用江淹《別賦》中“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云云,突出一個“別”字,這樣就完全順理成章了。這些用典的方法,都有其特色。
上一篇:《宋琬·一剪梅》原文賞析
下一篇:《項廷紀·三犯渡江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