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航空救國三愿》原文與賞析
現在各色的人們大喊著各種的救國,好像大家突然愛國了似的。其實不然,本來就是這樣,在這樣地救國的,不過現在喊了出來罷了。
所以銀行家說貯蓄救國,賣稿子的說文學救國,畫畫兒的說藝術救國,愛跳舞的說寓救國于娛樂之中,還有,據煙草公司說,則就是吸吸馬占山將軍牌香煙,也未始非救國之一道云。
這各種救國,是像先前原已實行過來一樣,此后也要實行下去的,決不至于五分鐘。
只有航空救國較為別致,是應該刮目相看的,那將來也很難預測,原因是在主張的人們自己大概不是飛行家。
那么,我們不妨預先說出一點愿望來。
看過去年此時的上海報的人們恐怕還記得,蘇州不是有一隊飛機來打仗的么?后來別的都在中途 “迷失”了,只剩下領隊的洋烈士的那一架,雙拳不敵四手,終于給日本飛機打落,累得他母親從美洲路遠迢迢的跑來,痛哭一場,帶幾個花圈而去。聽說廣州也有一隊出發的,閨秀們還將詩詞繡在小衫上,贈戰士以壯行色。然而,可惜得很,好像至今還沒有到。
所以我們應該在防空隊成立之前,陳明兩種愿望——
一,路要認清;
二,飛得快些。
還有更要緊的一層,是我們正由 “不抵抗” 以至“長期抵抗”而入于“心理抵抗”的時候,實際上恐怕一時未必和外國打仗,那時戰士技癢了,而又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不知道會不會炸彈倒落到手無寸鐵的人民頭上來的?
所以還得戰戰兢兢的陳明一種愿望,是——
三,莫殺人民!
二月三日。
【析】 魯迅的雜文常常采用聲東擊西的諷刺手法,如《航空救國三愿》一文采用 的就是這種方式。讀文章,我們還可能誤解是要諷刺當時各種假借“救國”名義大發國難財的社會現象,但一路讀下去,卻才逐漸明白,魯迅諷刺的重點并不在此。他所要著力“刺戟”的是國民黨當局在當時極力鼓吹的 “航空救國”。
所謂“航空救國”,是指1933年初,國民政府決定舉辦航空救國飛機捐,組織中華航空救國會(后改名為中國航空協會),宣稱要“集合全國民眾力量,輔助政府,努力航空事業”,并在全國各地發行航空獎券,強行募捐。但是,“航空救國”口號下所捐集起來的飛機,并未真正用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國民黨當局對侵略實行“不抵抗”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時候,不管他的口頭上怎樣高唱 “長期抵抗”、“心理抵抗”,在實際的行動上,必然是借“航空救國”之名,行大打內戰、屠殺人民之實。對此,魯迅是看得非常清楚的。文章就報載去年蘇州上空飛機 “迷失” 和在廣州“也有一隊” 飛機出發參戰,而 “至今還沒有到”的事實材料,來揭露當局“不抵抗”,假抵抗,故作姿態,以欺騙輿論的實質。針對“迷失”和“未到”的飛機事實,魯迅以“嘲弄”的語氣寫道:“所以我們應該在防空隊成立之前,陳明兩種愿望——一,路要認清;二,飛得快些。”“路要認清”,為的是不再 “迷失”; “飛得快些”,為的是盡快參戰。當然這里并不是作者不知道“迷失”是假,“至今還未到”并非飛行太慢,而是明知這根本的原因正在于當局的不抵抗,而是用“板著面孔說笑話”的方式,一下子揭出當局“航空救國”的虛妄。寫到這里,我們說,魯迅已是揭露出了國民黨當局不抵抗政策;但他的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進一步把“不抵抗”“長期抵抗”“心理抵抗”幾個表面有極大差異而實則一脈相承地口號聯系在一起,寫出“實際上恐怕一時未必和外國打仗,那時戰士技癢了,而又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不知道炸彈會不會倒落到手無寸鐵的人民頭上來的?”“所以還得戰戰兢兢的陳明一種愿望,是——三,莫殺人民!”這就從另一個方面指出了當局打著“航空救國”幌子的真正用意,是要用募捐來的飛機去打內戰,屠殺人民。這里不是一連直接寫出三個愿望,而是把第一、二種愿望和第三種愿望分別開來,實際上是有意突出了 “莫殺人民”。這里用 “戰戰兢兢”陪襯而出的第三個愿望,實則是對國民黨當局行徑的一種揭露,可謂是誅心之論。就在寫這篇文章后不久,1933年4月10日,魯迅在《中國人的生命圈》中說:“ ‘腹地’ 里也是飛機拋炸彈。據上海報,說是在剿滅 ‘共匪’,他們被炸得一塌糊涂。”5月16日寫的 《天上地下》 中據5月10日 《申報》南昌專電 “日內除飛機往匪區轟炸外,無戰事,三四兩隊,七日晨迄申,更番成隊飛宜黃以西崇仁以南擲百二十磅彈兩三百枚,凡匪足資屏蔽處炸毀幾平,使匪無從休養……”。有這前前后后的血寫的事實作為依據,文中“莫殺人民”的“愿望”,不僅表達了對于當局置民族危機于不顧而專事內戰的暴行的憤慨,而且具有極大的揭露力量。
文章的主旨是針對國民黨當局的“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而作的揭露。但在寫法上,卻是寓憤怒于平靜敘述,寓揭露于“呈請”,文中沒有疾言厲色的揭露的詞句,也無指天誓地的攻擊之語,但那種平實敘述中所包含的揭露的震動人心的力量并未因此稍減,原因是在這種敘述、呈請的方式中,已把國民黨當局置民族危亡于不顧,而專肆內戰、屠殺人民的實質昭示于天下。
《航空救國三愿》 中,還把當時各種各樣的 “救國”口號如“貯蓄救國”、“文學救國”、“藝術救國”以及“跳舞救國”、“吸煙救國”等口號與“航空救國”并列而加以對照,既有對這些口號的嘲弄和譏諷,同時也在這對比中,突出了“航空救國”口號下所掩蓋的實質的更大的危害和罪惡。其它的口號實質雖也并不真正在于救國,而在于發國難財,但“航空救國”的實質卻是對外的“妥協投降”,對內則是瘋狂屠殺,其罪孽和危害比其他口號遠甚!
文章行文比較曲折,如前所述,聲其東而擊其西,逐漸深入,也是一個明顯的特點。
上一篇:魯迅書信《致趙其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蕭紅作《生死場》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