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又是“古已有之”》原文與賞析
太炎先生忽然在教育改進社年會的講壇上 “勸治史學”以“保存國性”,真是慨乎言之。但他漏舉了一條益處,就是一治史學,就可以知道許多“古已有之”的事。
衣萍先生大概是不甚治史學的,所以將多用驚嘆符號應該治罪的話,當作一個“幽默”。其意蓋若曰,如此責罰,當為世間之所無有者也。而不知“古已有之”矣。
我是毫不治史學的。所以于史學很生疏。但記得宋朝大鬧黨人的時候,也許是禁止元祐學術的時候罷,因為黨人中很有幾個是有名的詩人,便遷怒到詩上面去,政府出了一條命令,不準大家做詩,違者笞二百!
而且我們應該注意,這是連內容的悲觀和樂觀都不問的,即使樂觀,也仍然笞一百!
那時大約確乎因為胡適之先生還沒有出世的緣故罷,所以詩上都沒有用驚嘆符號,如果用上,那可就怕要笞一千了,如果用上而又在“唉”“呵呀”的下面,那一定就要笞一萬了,加上“縮小像細菌放大像炮彈”的罪名,至少也得笞十萬。衣萍先生所擬的區區打幾百關幾年,未免過于從輕發落,有姑容之嫌,但我知道他如果去做官,一定是一個很寬大的“民之父母”,只是想學心理學是不很相宜的。
然而做詩又怎么開了禁呢? 聽說是因為皇帝先做了一首,于是大家便又動手做起來了。
可惜中國已沒有皇帝了,只有并不縮小的炮彈在天空里飛,那有誰來用這還未放大的炮彈呢?
呵呀!還有皇帝的諸大帝國皇帝陛下呀,你做幾首詩,用些驚嘆符號,使敝國的詩人不至于受罪罷!唉!!!
這是奴隸的聲音,我防愛國者要這樣說。
誠然,這是對的,我在十三年之前,確乎是一個他族的奴隸,國性還保存著,所以“今尚有之”,而且因為我是不甚相信歷史的進化的,所以還怕未免“后仍有之”。舊性是總要流露的,現在有幾位上海的青年批評家,不是已經在那里主張 “取締文人”,不許用 “花呀”“吾愛呀”了么?但還沒有定出“笞令”來。
倘說這不定“笞令”,比宋朝就進化;那么,我也就可以算從他族的奴隸進化到同族的奴隸,臣不勝屏營欣忭之至!
【析】 1924年4月,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張耀翔,著文并寫詩攻擊使用感嘆符號的新詩是 “亡國之音”,公然否定五四以來的優秀新詩創作。魯迅在本文中,引用了宋代封建統治者試圖禁詩而不成的史實,揭露了古今反動勢力衣缽相承,力圖扼殺新事物的伎倆,指出張某的奇談怪論“古已有之”,但最終只能留下笑柄而已。同時,還深刻揭示不論反對新詩運用感嘆號也好,還是主張“取締文人”也好,目的都是為了取悅于反動統治者,繼續進行 “奴隸” 式統治,以便讓人民“從他族的奴隸進化到同族的奴隸”。
這篇雜文在闡發上述觀點時,采取了大中取小、因小見大的取材方式。文章的前半部分共分五段,主要從太炎先生的一次演講談起。“勸治史學” 與 “保存國性”原是演講中的幾句話,作者卻順勢延伸,抓住“古已有之”的角度展開評述,中心是批駁“多用驚嘆符號應該治罪”的謬論。先說衣萍先生因不甚治史學,所以把治罪之論當作一個“幽默”,認為這是“世間所無”的;殊不知早在宋朝,就禁止過“元祐學術”,乃至禁止做詩,“違者笞二百”,而不問內容如何。文章從古至今,加以推論:當時沒有用驚嘆符號,尚且要被笞二百,倘在今日,加了驚嘆符號,又加在“唉”“呵呀”的下面,又加上“縮小像細菌放大像炮彈”的罪名,豈不就要笞一千、一萬、十萬了嗎?這里采取了歸謬、類比、夸張的手法,揭露張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險惡用心。末了又采取對比方式,用幽默反語,說衣萍先生所擬的“打幾百關幾年”的建議,不過是“區區”之論,“未免過于從輕發落”,“有姑容之嫌”,并把他比喻為“民之父母”,給當時的反動官員及力主治罪論的“心理學教授”張某順手一擊,使之猝不及防,狼狽不堪,哭笑不得。
文章的后半部分共六段,總的意思是處罰使用感嘆符號,像禁詩一樣,像“取締文人”一樣,是行不通的,因為時代畢竟在前進。六段文字闡述得迂回曲折,共六折:你想禁詩,但皇帝也做詩,結果只好開了禁,一折;可惜中國今天沒有皇帝了,只有軍閥混戰,要想開禁靠誰呢?二折;小民恭請今天還有皇帝的各國皇帝做詩使用感嘆符號,使“敝國的詩人”免得受罪,三折;認為這樣不行,“這是奴隸的聲音!”又有“愛國者”出來攻擊了,四折; “攻擊”是對的,我過去確也是“他族的奴隸”,五折;但幸而最終沒有定下寫新詩用感嘆符號可以處罰的“笞令”,使小民還能做“從他族的奴隸進化到同族的奴隸”,證實現在總是比宋朝要進化了。這是最后一折。這一部分故意用了六個感嘆符號(!),并在結句借用 “奴隸”叩見皇上誠惶誠恐的語氣道:“臣不勝屏營欣忭之至!”把治罪論者奉作皇上并加以辛辣的嘲諷,活畫出他們丑惡的鬼臉。
本文具有文藝性,憑借文學形象來闡明觀點,敘事議論生動,富有情趣和味道;又有說理性,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準確的剖析,邏輯性嚴密。全文采取幽默、夸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比喻和聯想,曲折盡致地揭示出對方觀點的矛盾與可笑,如同漫畫、相聲,具有犀利的戰斗力與巨大的感染力,給人以戰斗間隙片刻的愉快和休息。
上一篇:魯迅詩歌《南京民謠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古人并不純厚》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