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陰山健兒鞭鞚急,走勢能追北風及。
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回旗倒戟四邊動,抽矢當前放蹄入。
爪牙蹭蹬不得施,磧上流丹看來濕。
胡天朔漠殺氣高,煙云萬里埋弓刀。
穹廬無工可貌此,漢使自解丹青包。
堂上絹素開欲裂,一見猶能動毛發。
低徊使我思古人,此地摶兵走戎羯。
禽逃獸遁亦蕭然,豈若封疆今晏眠。
契丹弋獵漢耕作,飛將自老南山邊,
還能射虎隨少年?!
王安石喜觀鑒賞虎圖,并能傳神地描繪畫虎的形象。宋人李壁記載過一段話: “或言王介甫、歐陽永叔、梅圣俞與一時聞人,坐中分題賦《虎圖》,介甫先成,眾服其敏妙,永叔乃袖手。” (《王荊文公詩箋注》)王安石題詠《虎圖》的詩,竟然使歐陽修也佩服得為之擱筆,難怪嚴有翼要稱贊說: “介甫《虎圖》詩,語極遒劍” (《藝苑雌黃》)
這里,我們與大家一同來鑒賞王安石另一首題詠虎圖的詩: 《陰山畫虎圖》。
這首題畫詩共二十一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十句,詩筆集中描寫畫面的情景。 “陰山健兒”兩句,刻畫畫上射虎英雄的形象。陰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泛稱,約當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自古以來,是中國北方的屏障,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鞚” (kong),馬籠頭,作動詞用,指手持馬韁。陰山健兒鞭馬飛馳,快得能追上北風。二句詩既寫出他騎術精良,也寫出他勇猛直前的氣勢。 “逶迤一虎”以下六句,描寫英雄射虎的過程,突出表現他英勇過人的氣概。 “逶迤”,從容自得的樣子。 “白羽”,白色箭翎,代指箭。一只老虎悠然地出現在馬前,陰山健兒急忙射出一箭,橫穿虎的腹部,中箭的猛虎像人一樣直立起來,準備向前猛撲。這時,周圍的人都驚慌了,或則“回旗”,扛著旗子退回去,或則“倒戟”,倒拖戰戟,向四面逃避。而英雄卻再抽出一支箭來,對著猛虎放馬直沖過去。 “當”,對著。 “蹄”,馬蹄,以局部代全體,指戰馬。 “爪牙”二句,是說猛虎被第二支箭射中后,虎爪頹然無力,不能再施展威力,濕漉漉的鮮血流在沙堆上。 “蹭蹬” (ceng deng),失勢的樣子。丹,殷紅的鮮血。 “胡天”二句,描寫射虎的背景。“胡天”,胡人居住的地區, “朔漠”,北方的沙漠。陰山健兒射虎處的遠方是“胡天”,那兒沙土飛揚,殺氣騰騰,萬里煙云中暗藏著弓和刀。這樣的背景描寫,不僅為射虎壯舉增添了蕭森的氣氛,表現這位健兒是射虎能手,而且也暗示他必將是一位抵御敵人的英雄。
“穹廬”以下四句,為本詩的第二層次。 “穹(qiong)廬”,游牧民族所住的帳幕,這里代指邊境地區的游牧民族。“工”,畫工。“漢使”,漢代使節,代指漢族人。 “丹青包”,裝繪畫顏料和用具的袋子。陰山地區的牧民里沒有畫工能描繪射虎的場面,是漢族人解開顏料袋畫成這幅圖的。這二句,承以上十句詩意,說明畫的來歷。 “絹素”,指《陰山畫虎圖》卷。 “裂”,裂開,一打開畫卷,猛虎似乎要撕裂畫卷撲出來,令人一見毛發聳然。這二句,說明畫的藝術效果,引出下文的觀畫感想來。
最后七句為第三層次,抒寫詩人對邊備松弛的深深憂慮和憤懣心情。 “低徊”二句,是說我在畫前徘徊,不禁想起古人,他們在陰山一帶率領兵士英勇作戰,擊退敵人的進擾,維護邊境的安定。 “摶” (zhuan),統率軍隊。 “羯” (jie),漢代匈奴的一支。戎羯,泛指侵擾北方邊疆的貴族統治集團。“禽逃”二句,意謂敵人像鳥獸一樣逃遁,邊境上平靜得很,這種安定的局面,是靠著戰斗取得的,怎樣像今天人們可以高枕無憂地“晏眠”?晏(yan),安。言外之意,是說今天晏眠的局面是暫時的,表現出詩人對“守內虛外”的茍安政策的強烈不滿。結尾三句,詩人繼續使用反語,抒寫自己對國事、對邊防的憂慮和不安。契丹人在一邊打獵,漢人在一邊耕種,“和平”共處,善戰的將領被閑置不用,漸漸老去,還怎能與青年人一起去射殺老虎呢? !飛將,指漢代號稱“飛將軍”的李廣,他能征慣戰,匈奴人怕他,后來被廢為平民,居住在藍田(今屬陜西)南山中射獵,這里代指宋代守邊的良將。
詩人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和精確的細節描繪,再現了畫面上陰山健兒射殺猛虎的動人情景,氣韻生動,充分發揮了語言藝術的長處,補充、申發了畫意。同時,王安石又由射虎而聯想到武備松弛、邊防空虛的現實,因而發表觀畫感受,具有真實感和時代感,毫無空泛之弊,詩的結尾,仍然回應到開端“射虎”的場景上,收結綰連,前后詩意緊緊扣合,使畫境描寫與觀感抒寫結合得非常自然妥帖。
上一篇:《錢塘江潮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不倒翁》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