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瑞·水龍吟》原文賞析
登瓜步江樓
怒濤千疊橫江,是誰截斷神鰲足?卻思當日,風云叱咤,氣吞巴蜀。江左夷吾,風流頓盡,神州誰復?但茫茫睹此,江山如故,悲何限、吞聲哭。正擬清游堪續,?;奶?、亂鴉殘木。傷心莫話,南朝舊事,春波猶綠。鼎鼎華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縹緲,凌云東去,醉吟霜竹。
瓜步山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附近,詞人徐之瑞登上瓜步江樓眺望,觸景生情,自然會聯想起六朝舊事,興起今昔盛衰的感慨,因而寫下這首《水龍吟》詞。
“怒濤千疊橫江,是誰截斷神鰲足?”詞的開端即地寫景,境界壯闊,氣勢恢宏,誠如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滾滾東去的長江,波濤洶涌,浪高如千疊山;是誰截斷了渤海東戴負三山的神鰲之足,使三山失去支撐,隨著怒濤在江上隨波出沒,忽高忽低。詞人巧妙地將屈原《天問》里記載的巨鰲戴山的神話寫入詞中,比喻長江中的怒濤,奇想忽起,真是神來之筆。詞人的思路由長江而聯想到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晉代歷史,這種藝術構思,與宋代蘇軾《念奴嬌》詞如出一轍。“卻思當日”三句,寫西晉滅吳的故事。想當年王濬鎮蜀時,奉晉武帝之命,率領以高大樓船組成的水軍,沿江東下,討伐東吳。這時的王濬叱咤風云,氣吞巴蜀、吳楚。不久,東吳覆亡,晉統一全國。這是晉代興盛的時期?!敖笠奈帷比洌瑢憱|晉偏安江左事。歷史長河與長江水同樣不停地流逝。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室東遷至金陵,國勢日益衰落。夷吾,是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的名。東晉初年,溫嶠稱王導為江左賢相,云:“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事見《晉書·溫嶠傳》。可惜,王導是個清談家,并不能戮力恢復中原,所以詞人慨嘆:“風流頓盡,神州誰復?”這一層詞意與上三句對應,寫出晉代的興衰。接著,“但茫茫睹此”三句,詞人從歷史的追思中回到現實人生,在瓜步江樓上所能看到的,只是茫茫的大江,青青的遠山,“江山如故”,江山依舊,而人事不斷變化,王朝不斷更替,所以詞人吞聲哭泣,悲痛已極?!巴搪暱蕖保枚鸥Α栋Ы^》“少陵野老吞聲哭”成句?!栋Ы^》是杜甫在安史之亂時被亂軍擄入長安后寫的作品,他目睹王朝危亡、國都淪落,悲慟欲絕,所以開篇就說“吞聲哭”。徐之瑞運用成句,隱括杜甫詩意,表述今日的感慨,恰如其分。
下片詞意在多次轉折中不斷展開?!罢龜M清游”二句,詞人正打算追續前人的雅興,登上瓜步江樓游覽,不料看到的只是荒苔、亂鴉和殘木,清游的興致頓時消失。這是一個轉折。既然滿眼是衰敗的景象,那么,“傷心莫話”三句就是在心里告誡自己不要再多提南朝的舊事。可是,當一眼看到那“春波猶綠”的景象,又怎能不勾引起往事的追懷呢?“傷心莫話”、“春波猶綠”二句,固然從陸游《沈園》“傷心橋下春波綠”句中化出,而它的深層情感要比陸游的詩意更為婉曲,因為陸游傷心的僅是個人婚姻戀愛失意后的情感,而徐之瑞傷心的則是國家興亡的情思。這是第二個轉折?!岸ΧθA年”三句,是第三個轉折。鼎鼎,盛貌。詞人年華正富,精力正處于鼎盛時期,可以有一番作為,但當他看到滔滔不絕東逝的江水,不由得產生人生短促、無所成就的苦惱。這里,暗用了《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語意,增加了意象的哲理內蘊。下片從“正擬清游”的雅興到“傷心莫話”的惆悵,進而轉入“浮生何促”的喟嘆,詞意多次轉折,自然逗出“指三山縹緲”三句,真有水到渠成之勢。指,指著;三山,海上三仙山,它與首句遙應,是從“千疊山”、“截斷神鰲足”聯想起來的。負戴仙山的神鰲,既然被截斷巨足,所以三山便在狂濤中出沒?!翱~緲”、“凌云東去”,都是登樓眺望江中狂濤時產生的藝術想象。詞人一邊指看,一邊想象自身也隨縹緲的三山凌云東去?!白硪魉瘛保?,是笛子。在神仙境界里,飲酒沉醉,吹奏竹笛,一種忘然世外、陶然自得之意趣,溢于言外。詞人似乎覺得,只有在神仙世界里才能真正解脫今昔盛衰、人生短促這一類煩惱。
詞人決不會無端興起這種今昔盛衰的感喟的,但是全詞不著痕跡,詞里也找不出為何要寫這首詞的片言只語。當讀者聯系徐之瑞生活在明末清初時的處境和心態,便能心領神會到這首詞的情思、意趣和旨歸。全詞詞境雄渾超詣,含蘊無窮,絕無粘皮著骨之拙筆,深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奧秘。
上一篇:《梁啟超·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汪世泰·水龍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