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霖·減字木蘭花》原文賞析
諸葛菜
將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傳出英雄盡瘁心。
濃青淺翠,駐馬坡前無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這首詞以“諸葛菜”為題,所抒寫的卻是蜀相諸葛亮的壯偉業跡和磊落心跡。“諸葛菜”,即蕪青,又名蔓青,俗稱大頭芥。其根呈扁圓形,多肉,且有甜味。據《嘉話錄》載,諸葛(亮)所至即種蔓青,因呼為“諸葛菜。”正因為諸葛其人與其菜之間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作者才有可能以善于翻空出奇的詩筆,將詠人與詠菜糅為一體。
詞一開篇便托出對諸葛亮的極度景仰之情。“將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 “將星”,即指諸葛亮。蜀后主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師伐魏,志在必得。然而,天賦其才而不假其年。是年秋八月,未奏克獲之功,他即病卒于五丈原。后人曾因此而感慨系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這里,“將星落”,即隱喻諸葛亮不幸病逝。謂之將星,當是本乎《晉陽秋》中的一段記載: “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于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但將星雖落,其名卻永震寰宇。“留得大名”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詩中“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句意,對諸葛亮千秋彪炳的赫赫英名表示由衷的向往與贊嘆。吟詠諸葛業跡,卻不著筆于其生前志,而落墨于其死后名,這是為了在更寥廓的時空內表現其功業的永垂不朽。如果說這兩句還只是概寫其人而不及其菜的話,那么,接著,“老圃春深,傳出英雄盡瘁心”兩句則將其人與其菜捏合到一起。“老圃”,通謂老菜農、老園丁,如《論語·子路》有“吾不如老圃”語,蘇軾《杭州牡丹詩》亦有“欲師老圃問樊遲”句。但此處卻是指植有諸葛菜的園地。諸葛菜有秋冬兩季成熟者,也有四季皆可成熟者;其肉可鮮食,亦可鹽腌、制干后食用,是最適宜戎馬倥傯之際種植的蔬菜。因而,諸葛亮率師出征時,每抵達新的駐地,總是迅速命令部下種植它,以備不時之需。“老圃春深”,是說植有諸葛菜的園地里春風駘蕩,春意盎然,預示著豐收在望。“英雄”,亦指諸葛亮。“盡瘁”,即盡力而為,至死方休。傳為諸葛亮所作的《后出師表》有云“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盡瘁心”,乃由此脫胎而來。本來“老圃春深”,與“英雄盡瘁心”之間并無關聯,但為改善軍中伙食計,“所至即種蔓青”,卻不失為諸葛亮“鞠躬盡力”的表現之一。因此,在作者看來,這“老圃”中的融融春光,正可映射出諸葛亮的心跡。
過片后“濃青淺翠,駐馬坡前無隙地”兩句專就諸葛菜著筆,而讓諸葛亮其人暫時隱于幕后。“濃青淺翠”,形容諸葛菜的色彩斑駁不一。之所以如此,想來是因為種植的時間有先有后,故而其色調或“濃青”,或“淺翠”,難以劃一。但這樣卻正可避免單調,得濃淡相映之致,盡深淺互補之妙,令人更加賞心悅目。“駐馬坡前無隙地”,則是說諸葛亮行軍駐馬的山坡上遍植蔓青,幾乎不見一點空隙,正所謂寸土不廢,地盡其用。而這又該耗去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多少心力?因此,這兩句雖是描寫諸葛菜的多姿多色與無所不植,但透過作者言此意彼的筆法,諸葛亮的“盡瘁心”卻亦隱約可見。結尾“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兩句故意轉換人稱與視角,設為諸葛亮的內心獨白。“此味”,指諸葛菜的獨特風味; “臣”,乃諸葛亮自稱; “布衣”,指代平民。諸葛亮《前出師表》有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苛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這里,“臣本布衣”句顯系化用其意。諸葛亮一生于榮華富貴無所求,唯求恬然自安,與物俱化。他之所以棄耕從戎,為“兩朝開濟”而“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蓋因感念蜀先帝劉備“三顧草廬”之殊遇,而絕無功名利祿的非份之想。因此,他始終自甘淡泊,且以“布衣”自許。而諸葛菜,味極清淡,恰如諸葛亮之為人,所以說“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以第一人稱出之,為的是更剴切地剖白諸葛亮的磊落心跡。涉筆至此,孰為主,孰為賓,已渾灝一氣,難以分辨,但覺其興會悠遠,思致空靈。
這首詞切入的角度頗為別致。諸葛亮一生功業煌煌,可供吟詠的題材十分豐富。為了不致落入前人窠臼,作者在謀篇時故意略其“犖犖大者”,而由諸葛菜入手來馳騁才思,力圖“于細微處見精神”,這不能不說是獨具匠心的。
上一篇:《又廷式·八聲甘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納蘭性德·南鄉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