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模仿當時民間漁歌而寫成的一首反映漁人生活的小令。
詞的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生動地描繪出了漁人活動的典型環境:西塞山前水面寬闊,碧波萬頃,在這青山綠水之間,一只只白鷺鳥兒時起時落,任意翻飛;山腳岸畔桃花似火,輕風吹過那桃花瓣兒紛紛灑落,順水漂流,隨著三月春汛的來臨,鱖魚也長得又肥又大,這正是捕魚的好季節。這兩句寫景狀物如在目前,青山、綠水、白鷺、桃花,色彩絢麗鮮明。這是一個與喧囂的塵世、污濁的官場迥然不同的境界。在這里詩人描繪美好的景物,是為了表露自己高潔不俗的情懷。詞的后兩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由寫景轉而寫人,寫漁人的衣著和行動。那漁人戴著用青竹編制的笠帽,披著綠色的蓑衣,駕著一葉扁舟,悠悠然穿行在斜風細雨之中,他無羈無絆,無憂無慮,在茫茫的水天煙雨中享受著無窮的樂趣。這里作者描寫的漁人的形象,實際上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張志和棄官歸隱后,自稱“煙波釣徒”,常駕舴艋小舟往來在太湖霅(zha)溪之間。據《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記載:他“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這首詞的本意也不是直接反映漁人生活,而是借對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繪,抒寫歸隱的志趣,表現自己對自由生活的熱愛。
張志和的《漁歌子》現存五首,它是文人詞的先聲,對后世影響深遠。清代的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指出:“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其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睋f張志和的《漁歌子》,在唐代就曾流傳到日本,當時的平安朝嵯峨天皇就有“擬張志和《漁歌子》五首”,并命朝臣滋野貞主奉和五首。由此可見這首詞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上一篇:《清平樂 村居·宋·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漁父詞·元·趙孟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