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西省·五臺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五臺山,在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隅,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繞周250公里,由5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中寺廟林立,清流潺潺,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東漢永平年間 (58—59年)這里已有寺廟建筑,現存臺內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建筑壯麗,雕刻精美,彩畫塑像遍及各寺。最大、最古的寺廟叫顯通寺,已有1900年歷史,其他有塔院寺、南禪寺、菩薩頂、羅睺寺、碧山寺、南山寺、殊像寺、龍泉寺、廣宗寺、金閣寺、普化寺等。五臺山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已名揚四方,中唐時期五臺山圖已傳至日本。
西北天低五頂高,茫茫松海露靈鰲。
太行直上猶千里,井底殘山枉叫號。
萬壑千巖位置雄,偶從天巧見神功。
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云山氣象中。
[詩名] 臺山雜吟 (選二首)
[作者] 元好問
[注釋] ●天低:形容五臺山山勢高峻,由于臺頂很高,而顯得天低,這是反襯法。●靈鰲:傳說中的神龜,形容臺頂,因五個臺頂均有寺廟,故用“靈”字顯其神秘感。●井底殘山:五臺山高,其外周各山較低,故稱井底殘山。●神功:非人力可為的鬼斧神功,暗示五臺山的壯美。●風雷惡: 由于山勢險峻,溪流湍急,如風激雷鳴作惡。
翠拔南天第二臺,天成圖畫一方開。
巔崖有路皆懸石,古樹無枝半是苔。
潭龍起處電光走,木客嘯時山雨來。
俯仰獨懷千古意,詩成倚仗漫徘徊。
[詩名] 詠五臺山南臺
[作者] 史鑒,明代人。
[注釋] ●南臺:又名錦繡峰,在五臺之中,南臺自成一峰,細花雜草布滿山巒,猶如綠色地毯。頂上的寺院叫普濟寺,創于隋,宋代重建,明、清兩代又加重修。●第二臺:按東、南、西、北、中的次序排,南臺為第二臺。●天成圖畫:贊南臺的景色格外秀麗,故稱。
五臺山
杳杳丹梯上,迨迨翠輦回。
慈云籠戶牖,佛日現樓臺。
珠樹參天合,金蓮布地開。
共傳天子孝,親侍兩宮來。
[詩名] 駕幸五臺恭紀
[作者] 納蘭性德
[注釋] ●駕幸五臺:指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詩人親侍兩宮太后到五臺山菩薩頂朝佛事。●杳杳丹梯:指菩薩頂山門外的108級高大臺階,此臺階均用整塊石條砌成,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迨迨翠輦: 皇帝的翠蓋華車叫翠輦。迨迨(dai,帶):回旋到達。●珠樹:指高大的菩提樹。●金蓮:作者自注: “金蓮花惟此山中有此種”。●天子孝:言康熙帝能親侍兩宮太后到五臺,顯示其孝心。
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
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擁現芙蓉。
窗間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臺曼殊像,阇黎疑未識真宗。
[詩名] 登黛螺頂
[作者] 弘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作者到五臺山進香,登黛螺頂朝拜了五方文殊,親筆題這首詩。此詩鐫在大黛螺頂碑記的背后。
[注釋] ●黛螺頂:位于顯通寺東2里許的東坡村山頂,一名大螺,又名青螺,古寺名叫佛頂庵,建于明成化年間,萬歷二十年重建,清乾隆十五年改稱大螺頂,乾隆五十一年又改稱黛螺頂。這里風景幽雅,宜人高瞻。●芙蓉:喻黛螺頂。●五臺曼殊:即原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菩薩: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聰明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乾隆五十一年在黛螺頂正殿合塑了這五方文殊。●阇黎:梵語阿阇黎的略稱,即可為眾僧軌范的高僧。這句意思是到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是小朝臺,對高僧來說小朝臺不能算識真宗,要識真宗必須大朝臺,即到五個臺頂去逐個朝拜。
五峰環抱頂如臺,僧宇梵樓鱗次開。
四季天時一日逢,方圓五百盡詩材。
[詩名] 五臺山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四季句:言從山下到山上,至北臺頂,一日之內可感受到四季不同的溫度。北臺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氣候寒冷。每年4月才解凍,9月份就開始積雪,臺頂堅冰累年,夏季登頂也似到了冬天。
綠瓦紺墻峰頂外,棧崖盤曲抱天懷。
千年松數文殊意,慧眼青蓮拜五臺。
[詩名] 五臺山黛螺頂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拜五臺:黛螺頂的五方文殊像,游山僧人到此處參拜,可以代替朝拜五個臺頂。
高閣崚嶒云漢瞻,青松蔚碧花光妍。
眼開祖寺一方畫,風洗清涼天逸寬。
[詩名] 五臺山顯通寺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顯通寺:五臺山最古、最大的寺廟,始建于東漢永平年 (58—5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又改稱大華嚴寺; 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代又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400余間。門前鐘樓懸有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清涼: 五臺山又名清涼山。
上一篇:關于描寫《浙江省·于謙墓》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安徽省·五松山·銅官山》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