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小橋和夢過——說陳與義《早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今人早行,大抵坐火車、輪船、汽車、飛機,既不艱苦,又看不見多少有特征的景色,所以似乎很少寫早行詩。古人卻不然,因而在我們的古典詩歌中,寫早行的就相當多。我們曾經談過一首晚唐詩人溫庭筠的五律,這里不妨再談一首南宋詩人陳與義的七絕。
早行詩應該寫出關于早行的獨特情景。早行,究竟有哪些獨特的情景呢?且看下面的幾首早行詩:
擾擾整夜裝,肅肅戒徂兩。曉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猶霑余露團,稍見朝霞上。故鄉邈已夐,山川修且廣。文奏方盈前,懷人去心賞。勑躬每跼蹐,瞻恩唯震蕩。行矣倦路長,無由稅歸鞅。
——謝朓《京路夜發》
合沓巖嶂深,朦朧煙霧曉。荒阡下樵客,野猿驚山鳥。開門聽潺湲,入徑尋窈窕。棲鼯抱寒木,流螢飛暗筱。早霞稍霏霏,殘月猶皎皎。行看遠星稀,漸覺游氛少。我行撫軺傳,兼得傍林沼。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徒憐野心曠,詎測浮年小!方解寵辱情,永托累塵表。
——李嶠《早發苦竹館》
雞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殘月在,山露宿云收。村店煙火動,漁家燈燭幽。趨名與趨利,行役幾時休?
——王觀《早行》
鐘靜人猶寢,天高月自涼。一星深戍火,殘月半橋霜。客老愁塵下,蟬寒怨路旁。青山依舊色,宛是馬卿鄉。
——劉郇伯《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商山早行》
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棲禽未分散,落月照孤城。莫羨居者閑,溪邊人已耕。
——劉駕《早行》
舟子相呼起,長江未五更。幾看星月在,猶帶夢魂行。鳥亂村林迥,人喧水柵橫。蒼茫平野外,漸認遠峰名。
——齊己《江行曉發》
旅館候天曙,整車趨遠程。幾處曉鐘動,半橋殘月明。沙上鳥猶睡,渡頭人已行。去去古時道,馬嘶三兩聲。
——唐求《曉發》
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升。亂山橫翠嶂,落月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
——蘇軾《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
村雞已報晨,曉月漸無色。行人馬上去,殘燈照空驛。
——劉子翚《早行》
這些詩,各有特色。溫庭筠的一首尤有名。其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沈德潛曾說“早行名句,盡此一聯”,不為無據。雞呀,月呀,店呀,橋呀,霜呀,許多早行詩都寫到了,卻寫得比較分散;而這一聯,卻作了典型的概括,又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劉駕的一首以“馬上續殘夢,馬嘶時復驚”發端,很精彩。齊己也寫到夢。蘇軾則用了劉駕的首句,而繼之以“不知朝日升”,以見“夢”之沉酣;“亂山橫翠嶂,落月淡孤燈”,那自然是“夢”醒之后看到的。
現在再看陳與義的《早行》。
頭一句,不說“雞唱”,不說“晨起”,不說“開門”,不說“整車”或“動征鐸”,而主人公已在旅途行進,“行”得特別“早”。“行”得特別“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類的抽象語言說出來的,又不是用“流螢”、“棲禽”、“漁燈”、“戍火”、“殘月”之類的客觀景物烘托出來的,而是通過主人公的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的。“露侵駝褐曉寒輕”中的“駝褐”,是一種用獸毛(不一定是駝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濕透;看來是主人公為了防露特意穿上的,其上路之早可見。出發之時還沒有露,穿“駝褐”是為了防露;而如今呢,“露侵駝褐”,以至于使他感到“曉寒”了!那么他已經“行”了很久,也是不言而喻的。
“曉寒”的“曉”指天亮。但在這里,它作為“寒”的定語,不一定專指天亮。黎明前后的那一段時間比較“寒”,可籠統地稱為“曉寒”。當主人公因露水侵透駝褐而感到寒涼的時候,還沒有天亮,看下句自明。
第二句,詩人不寫“月”而寫“星斗”。“星斗闌干分外明”,這是頗有特征性的景象。“闌干”,縱橫貌。古人往往用“闌干”形容星斗,如“月沒參橫,北斗闌干”之類。月明則星稀,因為星光為月光所掩。“星斗闌干”,而且“分外明”,說明這是陰歷月終(即所謂“晦日”)的夜晚,壓根兒沒有月。此其一。第一句寫到“露侵駝褐”;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無風的情況下才有的。晴朗無風而沒有月,“星斗”自然就“闌干”、就“明”,其寫景之確切、細致,也值得肯定。此其二。更重要的還在于寫“明”是為了寫“暗”。人們常講到“黎明之前的黑暗”。在“黎明之前的黑暗”還未出現之時,滿天星斗是“明”的,但那只是一般的“明”,只是由于無月才顯得“明”。在“黎明之前的黑暗”出現以后,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襯得“分外”明。
反襯這種表現手法是詩人們常用的,但通常是把襯托的雙方同時寫出。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失題斷句)之類,望而知是以“明”反襯“暗”、以“綠”反襯“紅”。至于杜甫《春望》的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司馬光《續詩話》所指出:“‘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作為大唐帝國京城的長安而“草木深”,其人跡稀少可知。這與杜甫《別唐十五》中的“蕭條四海內,人少豺虎多”實際是一回事,所不同的只是寫了相互襯托的一個方面,而“人少”這另一方面,則是“象外之象”,需要讀者通過想像加以再現。“星斗闌干分外明”亦復如此,詩人只寫了“明”的一個方面,但細心的讀者會從這一方面想像出與之反襯的另一方面:“暗”。如果已經天亮、乃至大亮,星斗就不再“闌干”,也不再“明”,更不可能“分外明”了。
第三句“寂寞小橋和夢過”,可以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前引諸詩中劉伯郇的“殘月半橋霜”、溫庭筠的“人跡板橋霜”、唐求的“半橋殘月明”,都以橋上霜月,烘托出行之“早”。此句僅于“小橋”前加“寂寞”一詞,而“早”意全出。怎見得?“小橋”乃行人所必經,天亮之后,熙來攘往,其喧鬧甚于他處。而今卻如此“寂寞”,不正說明詩中主人公是最“早”經過此橋的行人嗎?前引諸詩中齊己的“猶帶夢魂行”,劉駕、蘇軾的“馬上續殘夢”,都以睡意尚濃、旅途作夢來暗示出行之“早。此句也寫夢,卻與“寂寞小橋”結合,構成了更其獨特、更其豐滿的意象,令人玩索不盡。
趕路而作夢,一般不可能是“徒步”。齊己的詩以“舟子相呼起”開頭,表明“猶帶夢魂行”實際是人在船上作夢,“行”的是船。劉駕、蘇軾,則都說“馬上續殘夢”。獨自騎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夢。劉駕就明說“僮仆近我行”。蘇軾呢,雖未明說,但他作此詩時正做鳳翔通判,奉命至郿縣一帶“減決囚禁”,當然有人隨從。明乎此,則“寂寞小橋”竟敢“和夢過”,其人在馬上,而且有人為他牽馬,不言可知。這樣的分析如果合乎情理、不算穿鑿的話,就讓我們回到前面去,再看看第一句和第二句。
第一句不訴諸視覺,寫早行之景;卻訴諸觸覺,寫寒意襲人,這是耐人尋味的。聯系第三句,這“味”也不難尋。過“小橋”還在做夢,說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覺未睡醒,一上馬就迷糊過去了。及至感到有點兒“寒”,才聳聳肩,醒了過來,原來身上濕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駝褐”。接下去,其心理活動是:“嗬!已經走了這么久,天快亮了吧!”然而憑感覺,是無法準確地判斷是否天亮的,自然要借助視覺。睜眼一看,大地一片幽暗;抬頭看天,不是“長河漸落曉星沉”(李商隱《常娥》),而是“星斗闌干分外明”,離天亮還遠呢!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進入夢鄉。既進入夢鄉,又怎么知道在過橋呢?就因為他騎著馬。馬蹄踏在橋板上發出的響聲驚動了他,意識到在過橋,于是略開睡眼,看見橋是個“小”橋,橋外是“稻”田,又朦朦朧朧,進入半睡眠狀態。
第一句寫觸覺,第二句寫視覺;三、四兩句,則視覺、觸覺、聽覺并寫。先聽見蹄聲響亮,才略開睡眼;“小”橋和“稻”田,當然是看見的。而“稻田深處草蟲鳴”,則是“和夢”過“小橋”時聽見的。正像從響亮的馬蹄聲意識到過“橋”一樣,“草蟲”的鳴聲不在橋邊、而在“稻田深處”,也是從聽覺判斷出來的。
詩人在這里也用了反襯手法。“寂寞小橋和夢過”,靜中有動;“稻田深處草蟲鳴”,寂中有聲。四野無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夢”過橋,這靜中之動更反襯出深夜的沉靜。萬籟俱寂,一切都在沉默,只有幾個草蟲兒的鳴叫傳入迷離夢境,這寂中之聲更反襯出大地的闃寂。正因為這樣,詩人確切地用了“寂寞”一詞。“寂寞”是一種感覺。它當然不是“小橋”的感覺,而是旅人“和夢”過小橋時的感覺。這感覺,是由視覺和聽覺引起的。就視覺說,略開睡眼,看見橋上別無行人,田間亦無農夫,只有夢魂伴隨著自己孤零零地過橋,就感到“寂寞”。《楚辭·遠游》云:“野寂漠(寞)其無人。”“寂寞”所包含的一層意思,就是因身外“無人”而引起的孤獨感。而“無人”,在這里又表現天色尚“早”,——比唐求所寫的“渡頭人已行”、劉駕所寫的“溪邊人已耕”當然“早”得多。就聽覺說,既無人語,又無鳥叫,只有唧唧蟲聲在迷離夢境中時隱時現,就感到“寂寞”。陸機《文賦》云:“叩寂寞而求音。”“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層意思,就是因四周“無聲”而引起的寂寥感。而“無聲”,在這里也表現天色尚“早”,——比齊己所寫的“鳥亂村林迥,人喧水柵橫”當然“早”得多。
前引諸詩寫“早行”過程,都寫到天亮以后,客觀景物的可見度越來越大,因而主要訴之于視覺,寫景較多。“早霞稍霏霏”,“村店煙火動”,“枳花明驛墻”,“亂山橫翠嶂”等等,都是有形有色、明晰可見的視覺形象。這首七絕寫“早行”過程,卻截止于天亮之前,而天上又沒有月,地面上的景物,其可見度始終很有限。因此,只有“星斗闌干分外明”一句寫視覺形象。“小橋”、“稻田”,雖然來自視覺,但這只是近景,又只看出“橋”是“小”橋、“田”是“稻”田而已;所以只提了一下,未作形象的描繪。其他,全訴諸觸覺和聽覺。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詩人通過主人公的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說是“夜行”)圖。讀者通過“通感”與想像,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濕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現眼前。
溫庭筠的詩,寫的是“商山”早行,季節是早春;其景物描寫,都切合特定的時和地。這首詩,從“小橋”、“稻田”和夜露之濃可以侵透“駝褐”看,其地大約是江南水鄉;從夜露寒涼和草蟲鳴叫看,其時大約是深秋。古人不是說“以蟲鳴秋”嗎?詩人圍繞早行者的寂寞旅行,寫出了江南水鄉的一個雖然無月、卻晴朗無風的深秋之夜的獨特景色,其寫景之切合特定的時和地而不流于一般化,也是頗費匠心的。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北宋徽宗時曾任太學博士。金兵南下,他避難南奔,經襄陽、湖南、廣東、福建而抵達南宋的都城臨安,累官參知政事。在南北宋之交,他要算最杰出的詩人。他的《簡齋集》,在南宋已有胡稚的注本,這首《早行》七絕就在里面,似乎不存在真偽問題。南宋末期人韋居安著《梅磵詩話》(《讀畫齋叢書》本),在卷上引了一首詩,和這首《早行》詩只有兩字之異:“露”作“霧”,“分”作“野”。作者呢,卻說是李元膺。李元膺是北宋人,其活動時期,早于陳與義。一種較大的可能性是韋居安憑記憶引了陳與義的詩,卻記錯了作者,又記錯了兩個字。“霧”,當然可以侵透“駝褐”;但既然“霧”那么濃,又怎么能夠看清“星斗闌干”呢?“星斗”即使“闌干”,其光芒畢竟是微弱的,又哪能透過濃“霧”,照得“野外”通“明”呢?有比較才有鑒別,把這只有兩字之異的兩首詩加以比較,更看出原作的藝術構思是多么精密!
張良臣《雪窗小集》(《南宋群賢小集》第十冊)中有一首《曉行》詩(也選入《詩家鼎臠》):
千山萬山星斗落,一聲兩聲鐘磬清。路入小橋和夢過,豆花深處草蟲鳴。
張良臣的活動時代比較晚,他大約讀陳與義的作品,很喜愛那首《早行》詩,也想作一首,卻沒有認真作,只來個“改頭換面”。題目改《早行》為《曉行》,時間推后了,主人公自然不會因“露侵駝褐”而感到“寒”,所以丟掉了原作的第一句,從第二句上打主意。既然時間推后了,天“曉”才出“行”,那么還說“星斗闌干”就不合適,于是想出了“星斗落”;再加上“千山萬山”,就有了第一句。“千山萬山”中不可能沒佛寺,天曉之時,寺里的和尚是要敲鐘擊磬的,這便作出了第二句。原作的三、四兩句,看來是張良臣最羨慕的,各換兩字,就據為己有,一篇詩算是作成了。然而那四個字的改換,不妨說是“點金成鐵”。“入”字跟“過”字相礙,句法很別扭,此其一。“路入小橋”之后才進入夢境,還說“和夢過”,那“橋”就應該是數里長橋,不是“小”橋,此其二。天“曉”后才出“行”,還在“橋”上作夢,哪來的那么多瞌睡?此其三。至于“豆花深處”,乍看似乎比“稻田深處”色彩鮮明,但“豆花”開放在什么季節,這季節是否與“草蟲鳴”合拍,也值得懷疑。
《梅磵詩話》所引的那一首、張良臣的這一首,和陳與義的《早行》詩相較,究竟孰優孰劣,自然還可以討論;但從這里看出,陳與義的這首七絕,曾經是受到詩人們的重視的。
上一篇:《江湖夜雨十年燈——說黃庭堅《寄黃幾復》》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一氣旋轉渺茫無際——說崔顥《黃鶴樓》》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