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最高樓》原文賞析
商于魯縣北山
商于路,山遠客來稀。雞犬靜柴扉。東家勸飲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覺重來,猿與鶴,總忘機。
問華屋、高貲誰不戀? 問美食、大官誰不羨?風浪里,竟安歸?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責吾非。任年年,藜藿飯,芰荷衣。
商于(wū 烏)是歷史上有名的地方,盡管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但秦孝公封商鞅商于之地六百里,張儀騙楚懷王絕齊的事,人所共知。其地在今陜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內鄉縣一帶。魯縣是后魏所置,故治在今河南商城縣東。根據施國祁所訂《 年譜》,元好問三十八歲時曾為內鄉令,五十一歲從山東回家,又經過這里。此詞當作于這時。
元好問這時已經歷亡國之慟,飽經憂患,重到這山區,感慨萬千,特別向往這種世外桃源式的寧靜。“商于路,山遠客來稀。雞犬靜柴扉。”首三字點明題中“商于”。為什么特別要寫“商于魯縣北山”而不僅寫“魯縣北山”呢?用“商于”可以引起一些歷史聯想,和眼前的環境有對比作用。“山遠客來稀。雞犬靜柴扉。”十個字寫出環境的特點是非常寧靜。十個字看似平列,實是因果相生。因為遠處都是山,交通不便,所以“客來稀”,因為客來稀,所以雞犬不驚,柴扉邊都是靜靜的。這三句寫到這里的印象。“東家勸飲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這一聯生動地寫出民風的淳樸和對客人的熱情。因為“山遠客來稀”,來了客人,村里人都異常熱情。東家請,西家接,東家勸飲,西家留宿。各家拿出自己生產的東西待客,表示一種淳樸好客的民風。用以待客的不過是“姜芽”、“芋魁”等田園產品。如果將“姜芽” “芋魁”換成雞魚肉蛋,反而失去這種淳樸的美。那么被招待的客人作何感想呢? “覺重來,猿與鶴,總忘機。”前面是敘事,后半是抒懷,這幾句正好承上啟下。“覺重來”看似尋常的敘述,里面卻有許多難言之痛。過去到這兒做縣令,國家未亡; 今天重來,國家滅亡多年,自己也早謝絕仕途,老百姓不再把自己當長官看,這既有欣慰的一面,更有亡國之慟的內涵。“猿與鶴,總忘機”,這里含有兩層意思。孔稚珪《北山移文》指斥周颙隱操不終說: “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 “猿與鶴,總忘機”表明自己是真隱退,不是周颙那樣的人,這是主要的一層。另外《抱樸子》里說周穆王南征,全部人士亡歿,“君子化為猿鶴,小人化為蟲沙”。猿鶴前人也常使用為亡國后的士大夫。“猿與鶴,總忘機”,也可理解為對世事看破,不再沾滯。“忘機”用“鷗鷺忘機”之典,指忘掉一切機心機事而任其自然,得其所哉。
“問華屋、高貲誰不戀? 問美食、大官誰不羨?”換頭這兩句仄韻相葉,這是這個調子格律所規定的。兩句從反面生活問起,“華屋”和上文的“柴扉”相對,“美食”和“姜芽”“芋魁”相對。有了高官厚祿,享受華屋美食,在世俗觀點看,哪個能不留戀,不羨慕?然而“駟馬高蓋,其憂甚大”,過那種生活,冒極大的危險,最后能一敗涂地,身名俱喪。“風浪里,竟安歸?”幾個字對那種一味追戀高官厚祿的人,不啻當頭棒喝。對照自己目前茅屋蔬食的安靜生活,到底哪樣才好,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責吾非。”這是“忘機”的注腳。云山林泉對自己無所要求,無所指責,可以“任年年,藜藿飯,芰荷衣”,清貧終老。元好問為什么忽然提出“求吾是” “責吾非”的話來?這里有一段痛苦的經歷。天興二年(1233)元好問四十四歲那年,元兵圍城。崔立發動叛亂,殺了宰相,自稱鄭王,向元兵表示投誠,并強迫元好問為他寫《鄭王功德碑》。元好問由于軟弱,不能嚴詞拒絕。這篇文章是違心之言,元好問視為一生污點,但當時又有不得已的情況和一些曲折的過程,無法令人理解和同情。是是非非的言論,一直使他心里感到沉重的壓力。這里表面上是用《莊子· 齊物論》里是非兩忘的觀點來自我解脫,實際是對過去痛苦的宣泄。
這首詞以疏蕩取勝,寫景只是白描,而一氣盤旋,把大半生的風波苦楚,融會于田園野趣之中,看不出琢煉的痕跡。從語言看,很有點東坡式的行云流水的特點。必須聯系詞人的經歷,才能從從容自得的背面體會他的酸辛。
上一篇:《滕賓·最高樓》原文賞析
下一篇:《鄭文焯·月下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