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曹寅
山蒼水白臥牛城, 三尺黃旗萬馬鳴。
半夜檀州看秋月, 河山表里更分明。
古北口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為長城隘口之一,是古代軍事要地。這是一首邊塞詩。
首句“臥牛城”應指古北口城。“蒼”、“白”二字簡略而又鮮明地勾畫出邊塞地區“中秋”之際的景觀特征,給人以寥遠、蒼涼之感。此地此時,正當秋高馬肥,北方游牧民族常趁機大舉南侵,古北口這樣的邊地重鎮,也就常常籠罩于刀光劍影之中了。由于中原統治者們不修戰守,邊備弛廢,一旦烽煙高舉,往往給各族人民帶來慘重損失,所以盛唐以下,文人們的邊塞之作也就愈來愈帶有無可奈何的悲涼色彩,疲兵廢壘,邊愁鄉思,都是常見的主題。然而此詩卻不然,次句所寫的邊兵邊將完全是虎視眈眈,不可一勢的。按清初兵制,正黃、鑲黃皆為上三鎮,又稱內府三旗,直屬親軍,其戰斗力應是第一流的,詩中雖未直寫,但那“黃旗”獵獵,“萬馬”嘶鳴的景象必當極為壯觀,展示出虎虎軍威與一個新興民族的強大和自信。“檀州”故治就是密云,也即古北口所在地。古代文人對月,往往難免傷懷,何況這是“秋月”,更何況這是塞上苦寒之地的中秋之月,但在詩人眼中,此時所看到的既不是荒涼和肅殺,也不是孤獨和寂寞,而是疆土大門的無比堅固。“河山表里”語出《左傳》,意即形勢險要,河山互為依托,構成天然屏障。“更分明”是詩人的當時所見,也是他的主觀感受。在最后這一句中,流露出一種壓抑不住的自豪之感。同時,歷代邊塞詩中所常見的那種建功立業的熱情和渴望,也都盡在不言之中了。其所不同者,只在于前代志士們建功立業的熱情不過出于濟世之心,借歌詩以抒之,權且自慰;而在這首詩中,卻是不期然而至,更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此詩格調是積極的,有著雄渾壯闊的意韻,而這意韻卻決非作者故作豪放、肆意張揚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新興民族和強大政權雄厚實力的縮影與反映,這對于長期經受過明末暗昧虛弱之苦的詩壇來說,實在是久違了。
上一篇:《即事二首·宋·汪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唐·杜審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