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姚鼐
布谷飛飛勸早耕, 春鋤撲撲趁春晴。
千層石樹通行路, 一帶山田放水聲。
〔舂鋤〕白鷺的別稱。
這是一首紀行寫景小詩。詩人選取具有節候特征的意象,描繪出一幅情趣盎然、意境邈遠的田家春種圖。
前兩句詩人巧妙運用了諧音雙關的手法。布谷、舂鋤是春日常見的鳥兒,它們既是詩人山行所見,又是當時季節具有典型性的事物,它們的出現自然表明了春耕播種季節的來臨。另外布谷、舂鋤鳥似乎催促農人趁春晴盡早耕地、播谷。動詞“勸”“趁”是擬人化的寫法,通過撲撲飛動的布谷、舂鋤,很自然會使人聯想到農民們忙碌耕種的情景。
第三句點題“山行”。在結構方面,使前面兩句有所交代,即說明上述景物,乃是山行時所見;又是全詩由寫所見到記所聞的轉捩點。行進于南方丘陵地區,只見樹木叢生,層層疊疊,遮蔽了前方和道路,令人確有“樹木叢生之地,原是有路可通”的感覺。如果在平原地區旅行,前進之路一望可收,可以通行自不待言,說“通行路”便是廢話。這句抓住旅途的典型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自有言人之欲言而不能言之妙。
末句便寫詩人山行時耳中所聞。這句仍未正面寫到農民,但他們辛勞耕種的身影早已生動地浮現在我們面前。這句意境與開頭兩句高度契合。前面說鳥兒似乎催人耕鋤播種,而末尾則點明農民們已經忙于春耕春種了;并末辜負這大好春光。以此作結,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關注之情。
“景語即情語”,作為生活優裕的士大夫,旅行于山林之中,自可以描繪春光旖旎,鳥語花香,抒寫閑適心情,山林幽趣。然而作者的筆觸指向與農事有關的景物。這種意趣指向,顯露作者對國計民生的關懷。全詩通過記述所見所聞展示了生機盎然的農家春種時節的山村圖景,這幅圖景與作者的意趣指向有機融合,形成完美的意境和高雅的格調。
上一篇:《山家·唐·張繼》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