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颋《曉發方騫驛》唐山水詩鑒賞
蘇颋
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
片陰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鬢發愁氛換,心情險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識子規啼。
詩人于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長史。這首詩是在此期間歷經一個山間小驛時所作。詩中寫出了蜀道的艱難與行旅之煩苦。
開篇首二聯寫方騫驛的地理環境。傳置,即傳驛,古代的驛站,這里指方騫驛。蹊,指山路。遠山蹊,即遠山的路上。龍鐘,在這里是疲勞笨累的意思。李端《贈薛戴》“龍鐘似老翁”,即指行動不靈活。蹴, 踩?。 郝經《開平新宮》有“蹴?千年雪, 驍騰萬里駒”的詩句。這兩句大意是說,方騫驛在偏遠的山路上,不僅蹊徑狹險,而且澗泥阻阨,涉足路上,躑躅難行,令人愁容見老,疲累不堪。
次聯寫方騫驛的氣候環境。片陰,即片云。片云即雨,說明雨水之多。這也是使道路泥濘,溪谷阻隔,搞得詩人疲累不堪的原因之 一。然而這地方的氣候象個頑皮的孩子,既能惹人生氣,又會逗人發笑。“微照已生霓”,是說在片片陰雨之中太陽又時時露出微晴,映出遠處的虹霓。在這晴雨無常的氣候環境中,詩人不免愁上心頭。
“鬢發愁氛換,心情險路迷。”換,這里是變易的意思,如李洞《賜徐山人》詩“瓦礫變黃憂世換”。這兩句詩大意是說,在“行人客子兩愁絕” (李彰《阻風雨》)的羈愁氛圍中,鬢發也要變白的; 而道路的艱準險阻,搞得人心情迷亂,無可奈何。這兩句是直抒胸臆,寫出了愁苦的心情和迷亂的思緒。
末二句 “方知向蜀者,偏識子規啼”,大意是說,到了方騫驛才明白,為什么到過蜀地的人,對子規的叫聲那么敏感、那么理解。把個人的愁苦與迷惘擴大開來,用歷來游人客子對蜀道的感嘆作為詩人自己感受的補充,從而強化了對蜀道艱難的渲染,加深了讀者的感受。“子規啼”是傳說中的典故。據李膺《蜀志》,蜀國望帝杜宇在位時,巫山龍斗, 壅江不流, 蜀民墊溺。 國相鱉靈鑿巫山, 開三峽, 降丘宅上, 人得陸居。 望帝以鱉靈功高而禪位于他, 自處西山而隱, 其魂魄作為杜鵑,又名子規、杜魄、蜀魂,號怨鳥,至春則啼,直至啼血,聞者凄惻。在詩詞中,子規啼聲,常用來表達悲絕哀惋之意。如姚揆《村行》“亂中啼蜀魂,孤棹宿巴陵。”陳子龍《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春無主,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這里用子規啼這個底蘊豐厚的典故寫出了詩人當時難以名狀的愁苦之情。詩中“方”字和“偏”字,分別是“這才”和“特別”的意思,它們增強了現場感,也加重了感情的分量。
作為一首山水行旅詩,作者把山中雨霧迷濛、道路險狹泥濘的景色同自己行役途中的凄苦之情交織起來描寫,使它們相互渲染、烘托,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意境。作者雖以文章著稱,但從這首詩看,他的詩也有佳構。前人評其詩“寫景奇警切實”,是中肯的。
上一篇:高翥《曉出黃山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韓琮《晚春江睛寄友人》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