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甪直》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蘇州城東25公里,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1000米,面積1.11平方公里,古稱“甫里”。因鎮東有直港,可通六處,因有是名。“甪”與“六”音通,因又稱六直。相傳春秋時,這里是吳王闔閭的離宮。歷史上這兒一直是古代吳中一大商業集鎮。因鎮南連澄湖、萬千湖,西靠獨墅湖、金雞湖;北鄰陽湖,故又稱為“五湖之廳”;因其周圍有吳淞江。清小江、界浦港、張陵港、東塘港、大直港環繞,故又有“六澤之沖”之說。甪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 。街道成“上”字形,市河成龍形分布。古鎮上有3橫2豎6條玉帶似的市河和72座半石橋。橋梁密度達每平方公里48.3座。其中建于宋、元、明、清各代古老而又風格相異的石橋就有40座。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75——1487年)的東美橋,橋拱是整圓結構,在國內首屈一指,被載入中國橋梁史。此外,水巷兩側的駁岸建造精細,特別是駁岸上供扣船用石(俗稱石鼻子),雕刻精細,每隔10~15米就有一處,共有40~50種不同造型,凝重、古樸,顯示出船運對甪直的重要性。甪直最著名的古跡就是保圣寺,寺始建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唐代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重建。寺內9尊羅漢相傳出自唐代“塑圣”楊惠之手,造型生動、表情各異、筋骨之間,亦可傳神。甪直其他的名勝古跡還有晚唐詩人陸龜蒙衣冠冢、斗鴨池、垂虹橋、海藏梅花墅以及張陵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古詩文賞析〕 甫里天隨寺 明·歸有光
偶過白蓮院,為尋綠鴨池。
僧開蟲窗戶,人到鳥驚枝。
斜日半庭雨,清風數卷詩。
空門住遺像,千載爾為思。
甫里,即吳縣之甪直鎮,為蘇州著名水鄉城鎮之一。唐詩人陸龜蒙,常乘舟設筵席、束書、茶灶、筆床、釣具,游于江湖間,時謂江湖散人。天隨寺,指白蓮寺,為陸龜蒙故祠,是甫里著名古寺保圣寺的別院。詩作前四句寫詩人經過白蓮寺,去尋訪陸龜蒙遺跡的情況。綠鴨池,即今可見的陸龜蒙墓前的斗鴨池,有一驛使曾挾彈打死了一只最好的斗鴨,龜蒙說;此鴨能作人語,正等著送到蘇州去,現被使者打死了,怎么辦?使者很害怕,龜蒙說;我開玩笑罷了。上傳亦為文壇趣事,故作者尋之。“僧開蟲罥戶,人到鳥驚枝”,寫出了此地之冷寂,鮮有人跡。后四句寫陸龜蒙故居的清寂,并抒發自己對先賢的仰慕之情。“斜日半庭雨”,何其淡泊冷寂,龜蒙一生淡泊,隱居甫里,高風清操,令人敬仰。“清風數卷詩”,言其辛苦著述之事。據《舊唐書·陸龜蒙傳》載,龜蒙雖幽憂疾痛,貲無十日計,其論撰卻從不停止。“空門住遺像,千載爾為思”。據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記載;白蓮寺中陸龜蒙祠堂,其塑像、陳設皆舊物。作者游行寺中,拜謁先生遺像,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并溢于言表。
(曹林娣)
〔現代散文〕 早聽說蘇州城的東南隅,碧波蕩漾的吳淞江畔,有個叫甪直的古鎮。相傳因有六道水流貫穿全鎮而得名,也是歷代文人萃集之地。唐代“塑圣”楊惠之、晚唐詩人陸龜蒙、明代吳門畫派沈周、文徵明,都曾在這里留下鴻爪遺跡。不知哪位有識之士,又把它喻作“青龍”。龍首為鎮東正陽大橋,亦稱青龍橋。橋堍原有象征“龍目”的城隍廟和關帝廟各一座,另有竹、木行各一家,算是“龍角”。橋東百米外河中有一蓮花墩,是“夜明珠”。鎮上三里長街為“龍骨”,七十頂半橋是“骨節”,成千家青瓦房為“龍鱗”,各條港汊乃“龍爪”,鎮西的西大橋系“龍尾”。我從這個傳說聯想到“水港小橋多”的唐詩,就懷著探幽尋勝之興慕名而往。
行行重行行,不久便到了。跨過新建的拱形“甪直大橋”,一條狹窄的石子路躺在前面。街兩側古老的平屋和小樓鱗次櫛比,大都前門臨街,后門沿河;每家石駁岸上皆有系船纜孔,或飾以龍首,或形若蛟鰲,或雕成名花,或鏤刻猛獸……真是“家家門外泊舟航”呵。
進鎮后第一座石梁小橋叫“香花橋”。乍看簡樸無奇,然而上橋一走,卻恍同凌波微步。這是因為橋面離水咫尺之故。由于對著保圣古寺的山門,剛上橋就仰見雄偉的殿宇,古剎的莊嚴靜穆,使我油然肅立。凝望著名寺小橋,腦際頓時涌出宋代秦觀的詞來:“……秋千外,綠水橋平,東風里,朱門映柳……”我暗暗稱贊造橋者的匠心和技藝,把建橋和建廟相聯系,既相得益彰,又給人以遐想。
古諺云“一出門來兩座橋”,此鎮雖因建設需要已拆掉一些橋,但仍然有“五步一橋”之感。行不滿十步,便見一座中型石拱橋高聳河上。當拾級登上駝峰般隆起的橋面時,才悟出此為石拱橋之特征也。全橋柔和剛健,古樸端莊。
再行數十步,是兩座環連的石梁橋。細觀橋名,大曰“三元”,小曰“萬安”。我在三元橋墩上發現橋聯一副:“東溯眠牛浮綠水,西臨斗鴨挹清風。”據說多數古橋上皆有對聯,且頗典雅。我向 一位過路老人請教此聯含意。他竟熱情地領我至保圣寺旁的陸龜蒙墓地。原來“斗鴨”是墓前的池塘,墓兩側各有一座青磚小拱橋,小巧玲瓏,宛如為墓添翼,此謂“廟挑橋”也。
在老人指引下,又觀賞了三座不同風格的石拱橋,象踏進了橋梁歷史博物館,不禁游興益濃。
位于鎮中的南美橋與環玉橋相連,大有“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的意境。這南美橋是宋代所建,乃鎮上最古的橋。它的跨徑頗大,橋洞呈橢圓形,是座別具風姿的石橋。我凝神睇視,仿佛見到了它的雛形——兩漢古墓中的拱形結構,這完全可說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表征和結晶!你看那折扇扇面形的拱石拼合成的拱圈,兩端全無榫鉚,卻能承重至今。在尚未發明“鋼筋混凝土”的宋代,這是何等高超的建橋技藝!我緩步登橋,欣賞著紅磚鑲砌的獸形欄板和橋頭的石刻雄獅。我被每塊古樸浮雕吸引住,仿佛鑒賞著才出土的藝術珍品。記得地方志上說,蘇州一帶古橋上溯三國,下及明清,遺留至今最古的要數宋代啦。想到這里,不由肅然,因為我已探訪著江南水鄉這座最古老的石拱橋了。
俄頃,我又佇立在鎮東明代重修的東美橋畔,仰望著這座全鎮獨一、世所鮮見的全環形橋洞的石拱橋。當我俯視它在水中的倒影時,只見澄碧的河里有雙重半圓形,一時真假難分,原來水底還有一個半圓石拱圈呢!我乘興登橋,橋面上的“輪回”、“寶幡”、“蓮座”等佛教精美浮雕,拴住我久久邁不開步。我尋思興許鎮上的名寺古剎,才使這橋梁也染上了宗教色彩吧。要不是親睹此橋的獨特結構和浮雕藝術,怎么也難相信它會獲得那么多的詩人墨客、畫家學者的贊譽。
最后我來到凌跨在寬闊河面上的正陽大橋,這是一座敞肩式單孔半圓形石拱橋。橋洞高敞,橋墩半入水中,大拱兩肩上對稱地雄踞著四塊蓮花座的方形龍門石;橋型偉岸秀美,渾似一條“青龍”。據說拱圈的砌筑,是采用“縱向并列砌圈法”,同著名的趙州橋一樣,把大小拱圈“化整為零”,然后將每塊一噸多重的拱石逐一合攏;橋面則用白灰、明礬、糯米搗制成漿砌筑。站在這座橋上,俯瞰全鎮,但見碧波之上座座橋影,或平橋回折,或石拱如環,真是千姿百態。我深深感到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他們不僅使小鎮大為生色,也使我國建筑藝術大為增光。
(柔剛)
上一篇:詠《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蘇州·留園》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