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1】,亦不詳其姓字【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3】,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4】,期在必醉【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6】。環堵蕭然【7】,不蔽風日。短褐穿結【8】簞瓢屢空,晏如也【9】。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10】,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11】,不汲汲于富貴【12】。”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3】?酣觴賦詩【14】,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15】?葛天氏之民歟?
【注釋】
【1】何許:何所,什么地方。
【2】姓字:古人有姓、名和表字,稱呼別人的表字,以表示禮貌。
【3】 甚解, 這里有刻意求深的意思。
【4】 造飲: 登門飲酒。輒 (zhe): 就。
【5】 期: 目的, 希望。
【6】 曾 (zeng): 乃, 卻。吝情: 惋惜。去留: 離去。
【7】 環堵: 環繞四面的墻。蕭然: 空曠貌。
【8】 短褐: 粗布衣。“短”通“裋”。穿: 破洞。結: 補綴。
【9】 晏如: 安然貌。
【10】 忘懷得失: 心里沒有得失之念。
【11】 戚戚: 憂愁貌。
【12】 汲汲: 努力追求貌。
【13】 茲: 乃。若人: 這個人。儔: 類。
【14】 酣觴: 醉酒 (觴是酒杯)。
【15】 無懷氏: 無懷氏和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賞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代的一位著名詩人, 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五柳先生傳》就是一篇傳世佳作。
這是一篇傳記, 全文可分兩部分: 傳和贊, 先說傳。這篇傳的寫法很特別。正式給人立傳, 總要說這人叫什么名字, 是什么地方人。魏晉人重譜牒, 族望、里籍尤不可少。但陶淵明筆下的主人公, 既不知其名姓, 也不知其來歷, 這就使人覺得高深莫測, 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 富于傳奇色彩。因為他宅邊有五棵柳樹, 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 于是他也便把這作為自己的雅號。
他是一個普通人, 也讀書, 也飲酒, 還過著普通人的貧窮生活。但他又和普通人不同。最突出的一點是他“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閑靜”就是淡泊寧靜, 因為他不羨慕世俗人的功名利祿, 所以內心也就安詳寧靜。“少言”是說話少, 不是不能說。世道變遷、人情冷暖、社會上權力的爭奪,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本來他是有很多話要說的, 他卻很少說這些。這些卑鄙齷齪的事情, 他大概認為是不值得去想、去說的, 何況晉宋之際文網極嚴, 也不允許他隨便說話。而世俗文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 他更不屑一顧, 那么表現出來自然是“閑靜少言”了。
再看他的讀書。他“好讀書”, 對書籍很愛讀, 但又“不求甚解”。所謂“不求甚解”, 就是讀不懂的地方, 不過分強作解釋, 采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 這樣做, 既不是囫圇吞棗, 也不會牽強附會、憑空穿鑿。然而當他“每有會意”的時候, 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看來他讀書的目的在于得“意”, 在于領會精神實質, 這表現了他高度的文化修養和趣味。
再看他的飲酒。對于酒,他不只是尋常地愛好,而是“嗜”,把酒看成性命一般。因為“家貧不能常得”,所以常被親友們招去飲酒:“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但他到親友家“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拿起酒杯就一飲而盡,一杯接一杯,直到醉了才罷休。而且“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醉了就告退,無流連忘反之意,親友也不怪他失禮。這固然可以看出他們彼此的相知之深,所以不拘形跡,不講客套,而且這也最能反映五柳先生率真的性格作風。
五柳先生的家境不好,屋里空蕩蕩,“家徒四壁”而已,而且破漏不堪,不能擋風遮日。粗布衣服補不勝補,盡是破洞。食籃、水瓢經常是空的。從衣、食、住三方面看,他都是窮到極點了。然而他對這一切卻“晏如也”,安然自得,毫不介意。
最后說到寫文章。所謂“文章”,其含義也包括詩。他常寫詩文來娛樂自己,不是為沽名,也不是為炫耀文才,而是為了表現懷抱。他很欣賞自己的高懷雅趣, 自嗚得意,這就是他著文的樂趣所在。他的懷抱是什么?就是“忘懷得失”,要這樣地一直到死。其實這個“忘懷得失”,即開頭說的“不慕榮利”的意思,這里變換詞語,使前后兩相映照,饒有興味。
本傳的后面是“贊”。這是傳記作者對傳記中人物的總結性評語。《史記》首創其體,在傳記末尾往往加上“太史公曰”一段議論,實際是司馬遷的按語。班固《漢書》改用“贊曰”,本文就學它。這段贊語,是借黔婁之妻的話來贊五柳先生。黔婁是春秋時齊國人,魯恭公、齊威王先后聘他做卿相,皆拒不接受。修身清節,甘守貧困,死時殮布都不能蔽體。曾子往吊,哀其窮,黔婁的妻子卻認為,丈夫“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忻忻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可以心安理得。本文贊語,就特別用“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話來贊五柳先生,說“其方茲若人之儔乎”,意謂大概這兩句話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也就是說五柳是黔婁一流人物。兩句話非常精練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品格特征,提攝人物精髓,使古今兩個人物相映生輝。下而“酣觴賦詩”幾句,用形象、用抒情再補一筆,人物的精神面貌就更加突出,象是在畫面上真的活動起來。雖然貧困,并不妨礙他心境的悠閑,飲酒賦詩, 自有其不可多得的樂趣。這幾句也和前面“傳”的部分相呼應。贊語以“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結束,說五柳先生雖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卻徜徉于上古帝王無懷氏、葛天氏的淳樸時代,則其為人行事之超然絕俗也就不足怪了。兩句話用或然語氣表示肯定,尤為妙絕,使全篇神味飄然而遠。
這篇文章是用“傳”的形式為一高人逸士寫照,表現他高尚的志趣和人格。這個人看來普普通通,生活在人們中間,但他又不同一般,他的精神世界高出一般人物。這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不慕榮利”、“忘懷得失”, 它在讀書、飲酒、處窮、著文幾個方面都得到了反映。
五柳先生是陶淵明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出來的人物, 正象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 頗示己志”那樣, 這篇傳記也正是陶淵明“頗示已志”的作品,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作者的自畫像, 《宋書·隱逸傳》就說這是自況之作, 當時的人還把這篇作品看成陶淵明自己的“實錄”。如果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特點和陶淵明的思想態度來讀這篇作品, 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和作風, 從心底里產生出一種敬意來。
用粗線條勾勒, 像畫家的速寫, 抓住人物志趣和性格特征, 寥寥幾筆就把形象凸現出來, 栩栩如生, 氣韻流動, 這是本文藝術上的主要特點。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介之推不言祿》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