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澧·水龍吟》原文賞析
壬辰九月之望,吾師程春海先生與吳石華學博登粵秀山看月,同賦此調,都不似人間語,真絕唱也。今十五年。兩先生皆化去。余于此夜,與許青皋、桂皓庭登山,徘徊往跡,淡月微云,增我怊悵,即次原韻
詞仙曾駐峰頭,鸞吟縹緲來天際。成連去后,冰弦彈折,百重云水。碧月仍圓,蒼山不改,舊時煙翠。只長林墜葉,西風過處,都吹作、秋聲起。此夜三人對影,倚高寒、紅塵全洗。珠江滾滾,暗潮銷盡,十年心事。欲問青天,素娥卻似,霧迷三里。剩出山回望,燈明佛屋,有閑僧睡。
陳澧是一個學者而兼詞人的作家。然而他在科舉上卻頗為失意。他在道光十二年(1832)即已中舉,時方二十三歲,可謂少年得志。不料此后十五年中,作者多次參加會試,都落第而歸,終身未中進士。這對封建時代以科舉為出仕正途的知識分子來說,不能不說是十分沉重的打擊。這首《水龍吟》據序言,當作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時作者三十八歲。清代會試,每逢辰、未、戌、丑四年春季舉行。1847年干支為丁未,正是會試之年。作者又一次失意而回,月夜登山,眺望空明澄澈的宇宙,緬懷先師超凡脫俗的風采,不覺功名之心漸淡,出世之想頓起。詞中所表現的就是作者當時這樣一種思想情緒。
詞的上片以抒寫懷師之情為主。
開頭兩句:“詞仙曾駐峰頭,鸞吟縹緲來天際。”回顧老師程春海先生與吳石華學博十五年前登粵秀山賞月賦詞之事,只十三字已盡包序言前八句的內容。“詞仙”二字,一語三關:一是盛推二先生為詞家泰斗,有如李白之為“詩仙”;二是盛贊二先生當日之作格高調清,脫盡凡俗,所謂“都不似人間語”,而是有如天際縹緲而來的鸞吟鳳鳴;三則是謂二先生已皆羽化登仙,人間不復可見。一詞之用,作者的尊師、懷師之情已躍然紙上。同時,兩先生之為“仙”,兩先生詞之為“鸞吟”,又為下文抒寫自己的出塵之想預作地步。
緊接著“成連去后”三句,正面抒寫老師逝世后自己的追悼思念之情。成連據說是伯牙學琴的老師。作者以成連喻師,與“詞仙”義近,但同時隱隱可見作者之自視亦頗不低。將悼念追思之情寄托于琴弦之上、云水之中,這種說法古來多有,算不得新穎。以琴寄思的,從據說是帝舜所作的《思親操》、周公所作的《岐山操》到嵇中散的“手揮五弦”、王中允的“獨坐幽篁”,見于詩文詞賦者無代無之。以云寄思的如傅玄的《云歌》:“白云翩翩翔天庭,流景仿佛非君形。”陶淵明的《停云詩》,其自序曰:“停云,思親友也。”至于以水寄思,則其例更多,古代詩詞中可謂俯拾即是。但“冰弦彈折,百重云水”八字卻是未經人道的警策。云水而至于“百重”,其綿長厚密,正不知凡幾;云水并不可折,能彈折的是琴弦,作者因云、水、琴均可寄托懷人的情思而把它們聯系起來,又由琴弦的彈折而想象百重云水也被彈折,通過這樣的曲喻、聯想和夸張,深刻地表現了自己對老師的思念。
“碧月仍圓”以下七句,就眼前景物進一步抒寫作者對老師的悼念。作者今日登山,與十五年前相比,中天仍是一輪皎潔的明月,蒼山仍是一片迷濛的翠色,而物是人非,心中何等惆悵!秋風吹過,黃葉飄零,草間樹上,秋聲大起,凄凄切切,呼號憤發,涼風薄體,清氣入肌,更使詩人平添了幾分感傷。
下片由懷師轉為明志。
三人“對影”,則此外更無第四人可知。只兩三知心,在此凄清寧靜的粵秀山上、明月光中,真有如登上了“高處不勝寒”的月宮,萬丈紅塵已全在腳下,心中更是無絲毫俗念。珠江滾滾涌起的暗潮,更將作者十余年來的功名之想、利祿之心,沖洗得干干凈凈。
然而且慢!作者的“十年心事”果真銷盡了么?才高不遇的牢騷就真的如此容易平復么?珠江的洶涌潮水,固可澡溉胸中、蕩滌五臟,使作者一洗再度落第歸來的滿腔憤懣,但詞中之所以講“銷盡十年心事”,卻正是因為這“心事”十余年來時時橫亙胸中,難以消除。若胸中對屢次會試不售全無芥蒂,則此時又何必有“銷盡”之言?在貌似曠達的詞句中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牢騷。
接下來“欲問青天,素娥卻似,霧迷三里”幾句,作者的牢騷就表現得較為強烈而明顯了。作者仰首問天,并非想問“明月幾時有”,而是學屈子之呵壁問天,想問一問自己的遭遇何以如此不公?這似乎有幾分狂態,不象儒學大師的身份。然而,作者的一首《百字令》(江流千里)有句道:“野水投竿,高臺嘯月,何代無狂客?”正是以狂客自居的。只不過兩處的狂一顯一隱,且此處除“狂”以外,還有幾份悲愴而已。可是,“天意從來高難問”,但見淡云遮月,霧氣迷濛。這“素娥卻似,霧迷三里”二句雖是當時實景,然而我們何嘗不可把它理解為作者對老天昏聵糊涂、錯勘賢愚的指斥呢?
仕途蹇滯的原因,蒼天既不肯作答,多次失敗的痛苦又已使作者心灰意懶,雖老師才高如詞仙、佳作如鸞吟,亦皆難免與化俱去,則自己追求功名,究竟又有何用?如此一想,再加上眼前景物對心胸的洗滌,使作者在憤懣之余,不覺有一種大徹大悟的感覺,而萌生了出世之想:那點著長明燈的佛屋中閑睡的和尚,似乎就是人生最好的歸宿。作者在下山歸去之際,不禁回頭望了幾眼。詞的結尾“剩出山回望”三句,通過“回望”這一細小的動作,意味悠長地暗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
上一篇:《沈時棟·水龍吟》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渥·水龍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