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晞顏·賀新郎》原文賞析
歸雁。用劉季和韻
云影低平楚。看翩翩、離群避暖,去尋孤戍。猶記登樓看瘦字,零落西風無數。把往事、書將空處。乍別榆關秋夢迥,向江南、睡足菰蒲雨。天欲暝,雪初絮。江空歲晏衡陽度。盡冥冥、稻粱謀拙,弋人何慕?行斷驚飛悲吊影,誰念嘹風最苦?算只有、天涯羈旅。莫聽城笳迷去翮,被落花、飛絮相縈住。輸海燕,笑遲暮。
這首詞題作詠歸雁 綜覽全詞,有三點值得提醒。大雁是一種典型的候鳥,秋天氣候漸涼,大雁南飛避寒;冬去春來,天氣轉暖,再飛回北方。歸雁,即飛回北方的大雁。詞題是詠歸雁,但其主要筆墨卻落在大雁去年秋天南飛越冬的往事,寫出大雁的一段身世。其次,詞題中沒有說明的是:歸雁是孤雁。大雁喜群居,遷徙途中常排成雁陣飛行。而詞中所詠,卻是因傷病或其它原因離群的孤雁。第三,詞人是單純地詠歸雁,還是寄寓了自己的飄泊形象?前首《滿江紅》詞“彈鋏歸來,更誰嘆、有魚無肉?”多象一只奮力北飛的大雁!又《滿庭芳·和趙仲敬詠雪》詞中“今遲暮,翩翩孤劍,寂寞度桑干”的詞人形象,很難說與這首詞中“輸海燕,笑遲暮”、“看翩翩、離群避暖,去尋孤戍”的孤雁形象沒有一點聯系。
上片一起三句是一個段落,可以看作序幕。“云影低平楚”,背景描寫。歸雁出現之前,讀者眼中是廣漠無垠的空闊楚天。次二句領字“看”其實亦倒領首句。楚,泛指以湖南、湖北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古人傳說大雁南飛至湖南衡陽而止,衡陽回雁峰是其終點站。“看翩翩、離群避暖,去尋孤戍。”大雁終于出現在萬里楚天,離它越冬之地衡陽(過片有交代:“江空歲晏衡陽度”)大概還不太遠吧。可見天氣才剛剛變暖,孤雁才剛剛開始它的萬里旅程。起句地點描寫有暗示季節的作用。此雁翩翩飛過,形影孤單,急匆匆飛向北方邊塞的孤戍,那里大概是它的故鄉,或許還有它所思戀的“親人”。它為何要離群獨飛?直到下片詞人才予以點出。“猶記登樓看瘦字”,以下至上片歇拍,回筆描寫去年秋天南下避寒,寄身江南的舊事。“猶記”二領字直貫下片,與第一層領字“看”呼應,是詞人——觀雁者的思維活動。去年秋天詞人曾登樓觀雁,雁群被西風吹得排不成雁陣,稀稀疏疏從遠處飛過,猶如被什么人寫在天空的又細又長的“一”字或“人”字形狀。詞人似乎覺得,那是大雁要把對往事的記憶書寫在空中。書空,晉人殷浩被貶官放逐,口無怨言,談詠如常,但整天用手在空中指劃,寫“咄咄怪事”四字。見《晉書·殷浩傳》。詞人并沒有故意用典,只是一時聯想,借用書空來作比喻。榆關,即后來的山海關,大概也就是歸雁所尋找的那個“孤戍”。大雁既已告別故鄉榆關,來到遙遠的南方過冬,棲息在長滿菰米蒲草的水邊,夢長睡酣,安然其客游生涯,不知不覺冬天已經來臨。飄泊萬里,身居異鄉,最初的感受似乎是新鮮美好的,充滿了希望。但這種沉醉畢竟不會很長,歇拍“天欲暝,雪初絮”,茫茫長夜,紛紛大雪,一個是“欲”來,一個是“初”降,即將降臨的惡劣環境暗示了大雁未來的不幸。
下片從過片“江空歲晏衡陽度”至“算只有、天涯羈旅”三韻六句,痛寫客游異鄉之苦。歲晏即歲晚,指冬季。衡陽是大雁過冬之地。冬季來臨,洲渚、兩岸草木凋零,江面格外空闊,大雁再也不能“睡足菰蒲雨”了,它們時時被驚起,沖天高飛。“盡”是盡管的意思。稻粱謀,指大雁覓食越冬的活動。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弋人何慕”,語出漢揚雄《法言·問明》:“鴻飛冥冥,弋人何篡。”《后漢書·逸民傳序》注云:“篡字諸本或為慕。”“篡,取也。鴻高飛冥冥薄天,雖有弋人,何施巧而取也。喻賢者隱處不罹暴亂之害也。”盡管大雁能夠躲避射獵者的加害,忍饑挨餓,在高空盤旋不下,但畢竟受到驚嚇,失去了同伴,成了形影相吊的孤雁。怪不得來年春天它獨自北飛。“算只有、天涯羈旅”句,詠物而關到自身。此前詞人寫雁,賦予大雁以遠游之人的形象,亦雁亦人;至此則自認自己這個“天涯羈旅”之人是大雁的知己,最能理解孤雁悲苦的哀鳴。“莫聽城笳迷去翮”至終篇四句,是全詞的尾聲,重新回到上片第一層,寫北飛的這只孤雁。作為孤雁的知己,詞人望著它翩翩而去,不禁告誡說:不要被沿途城頭的笳聲吸引住而忘記振翮奮飛,不要讓南方的春風花草纏住翅膀。燕子已經飛回南方故巢,你的歸飛已經遲了!詞人以海燕相激,促其歸飛,用心可謂良苦。此詞借詠雁描述自己的飄泊生涯,抒發了渴望歸隱故里的心情,耐人尋味。元初的宋遺民詞人張炎曾經寫過一首《解連環·孤雁》詞,一時天下傳誦,他因此而被美譽為“張孤雁”。朱晞顏這首《賀新郎》詠歸雁詞,寫法不同,與張詞巧妙各別,一前一后可謂“雙雁”。讀者不妨做一番比較閱讀。
上一篇:《蒲松齡·賀新涼》原文賞析
下一篇:《梁啟超·賀新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