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此詩作于韋應物任江州刺史時。在寒食節這個傳統節日里,宦游異鄉的詩人倍加想念家中諸弟,這首詩就是寫給他們的。
一、二句主要是寫自己在寒食節因思念京師諸弟而倍感惆悵的情境,是實寫。首句分三層,主要從天氣、節候、環境來寫自己所感受到的“冷”。春雨瀟瀟,自然給人以寒意;而“禁火”又要寒食,更無多少暖意;加之獨居“空齋”,無人相伴,更覺環境冷冷清清。這實際上是通過對凄清的環境的描寫來寫自己內心的悲涼。“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宦游他鄉的詩人于寒食“佳節”自然會倍加想念京師諸弟。次句著眼點在“獨”。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江上的黃鶯發出圓轉動聽的歌唱,本來可以使心境變好一些,詩人又何嘗不想借此來排遣心中的鄉愁呢?流鶯啼碧樹,美固然美,但它又容易觸發懷人之情。高適《別楊山人》詩就說:“夷門二月柳條色,流鶯數聲淚沾臆?!绷鼹L的啼聲,使得詩人更加懷念家鄉諸弟,因而這鶯聲也就更加重了詩人的孤獨感。著一“獨”字,就表現出了詩人感情流動的軌跡,顯出了詩人冷落孤寂的情懷。
三、四句宕開一筆,把空間由江州拉向京師長安,想象寒食節這天,家中諸弟在芳草如茵的杜陵把酒看花、攜手踏青的快樂情境,是虛寫。這里用對方的春游之樂來與自己的孤獨愁苦相對照,進而更突出了自己對家鄉諸弟的思念。末句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及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同是取意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較之王維與白居易的明寫,韋詩的暗點顯得更含蓄蘊藉,詩意雋永。
這首詩,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運用由實到虛、虛實結合的手法,其區別和聯系都是在空間,前半均寫自己的情況,后半用從對面設想和著筆的手法以深化主題。但王詩后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通過虛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來表現自己的思念之情,表情深厚執著,格老而味長;而本詩則只虛寫對方于寒食節的春游之樂,使之與自己的空齋之“冷”形成強烈的對照,而作客的孤獨惆悵與思親的愁緒,自然可以想見,運筆空靈灑脫,韻高而氣清,因而黃叔璨《唐詩箋注》說:“此詩情味不減‘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也。王詩粘,韋詩脫,各極其致?!?/p>
上一篇:韋應物《登樓寄王卿》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韋應物《故人重九日求橘》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