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師說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⑤,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⑥,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⑦,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⑧,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⑨。嗚呼!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⑩,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13),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師說》 以貽之(14)。
【注釋】 ①師說:論述從師學習的道理。說,古代論說文的一種。②學者:求學的人。傳道: 傳授道理。道指孔孟之道、儒家的哲學、政治等思想觀點。受業: 傳授學業知識。受,通“授”。解惑:解釋疑難問題。③庸: 難道,何必。④師道: 從師學習的道理。⑤句讀 (dou): 斷句,句子中間停頓的地方。⑥小學而大遺: 小問題要向老師學習,大問題卻反而遺漏了。⑦巫醫:古代以降神弄鬼為人祈禱的人。樂師: 從事唱歌、奏樂的人。百工: 各種工匠。⑧士大夫: 做官和有地位的讀書人。族: 輩、類。⑨近諛 (yu): 接近諂媚、討好。⑩不齒: 不屑與之同列。(11)郯 (tan) 子: 春秋時郯國 (今山東郯城縣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知識。萇 (chang) 弘: 春秋時周敬王的大夫。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師襄: 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習過彈琴。老聃 (dan): 李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周禮。(12)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見《論語·述而》。原文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3)李蟠 (pan): 人名,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六藝經傳: 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不拘于時: 不受時俗的拘束。(14)嘉: 贊許。貽 (yi): 贈送。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誰能夠沒有疑難問題呢? 有疑難問題卻不請教老師,那疑難問題就始終不會解決。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向他學習;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向他學習。我學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論地位高低、不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唉! 從師學習的道理失傳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是很困難的。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著老師學習。現在的一般人,他們低于圣人很遠,卻把向老師學習當作羞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笨,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對于他自己,卻把向老師學習當作羞恥的事,真是太糊涂了! 那些兒童的老師,是教兒童讀書、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人。讀書不懂得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小問題向人學習,大問題卻放棄了學習,我看不出他們明白事理的地方。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不把從師學習當作恥辱,而讀書做官等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學生這樣的話,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回答說: “他和他年紀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覺得很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近乎于討好。唉! 從師學習的風氣不能恢復,從這里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君子是不屑和他們同列的,現在君子們的智慧卻反而不如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過。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德都趕不上孔子。孔子說: “三個人在一起走,就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學業、技藝方面各有專長,不過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今年十七歲,喜愛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全都學習,不受時俗的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正道,特地寫了這篇 《師說》 來贈送給他。
【鑒賞】 這篇文章針對當時社會恥于從師學習的不良風氣,精辟地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道理。文章中鮮明地指出,老師對學生有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三種作用。反對生而知之,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強調文化繼承和傳授知識的必要性。主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和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人皆可以為師,能者為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學生和老師應該互相學習。這種思想在古代和今天,都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這篇文章論點明確,用質樸的語言把道理說得透徹而淺顯易懂,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上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元好問·市隱齋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