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
將家難立是威聲,不見多傳衛(wèi)霍名。
一自元和平蜀后,馬頭行處即長城。
唐開元十三年(725)改豳州為邠州。治所在新平(今彬縣),轄境相當今陜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四地。高尚書即高崇文。詩為贊美高崇文的武功而寫,充滿豪情勝概。
首以議論開篇,直述個人見解:自古以來的將帥,難以樹立威名。接以西漢衛(wèi)青、霍去病為例。衛(wèi)青前后七次出擊匈奴,屢建戰(zhàn)功,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霍去病曾六次出擊匈奴,涉沙漠,遠至狼居胥山,封冠軍侯,為驃騎將軍。即使像這樣的名將,也“不見多傳”。詩人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是為了加重后二句贊頌的砝碼。
《舊唐書》卷一五一《高崇文傳》載:貞元中,高崇文隨韓全義鎮(zhèn)長武城,以三千人戰(zhàn)吐蕃三萬之眾,大破之,死者過半。永貞元年(805)年冬,劉辟據(jù)蜀稱亂,攻陷東川。次年春,崇文拜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率軍征討,八戰(zhàn)八捷,“辟自投岷江,擒于涌湍之中”。元和二年(807)冬,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寧、慶三州節(jié)度觀察使,仍充江西都統(tǒng)。在任期間,大修戎備。元和四年卒,廢朝三日,贈司徒,謚曰威武,配享憲宗廟廷。生前死后,備極榮耀。三、四句即就此立論,贊頌高崇文的英勇無敵。“馬頭行處”,即軍行所至的意思。長城,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后,為抵御北方匈奴貴族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統(tǒng)一,通稱萬里長城。此后,常以長城喻堅固、重要、不可攻破。《宋書·檀道濟傳》:“初,道濟見收,脫幘投地曰:‘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這是以“萬里長城”比喻國家可以依賴的大將。又,《新唐書》卷一九六《秦系傳》引權(quán)德輿曰:(劉)“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這里是表示無人能勝過他。用“長城”典喻高崇文,恰到好處。
題目“獻”字含有尊重意。邠州刺史為高崇文功成名就后之顯位。詩人獻之以“詞”,雖備極贊頌,然符合史實,無一字諂媚奉承,末句尤精警奇肆,高之卓犖勇武,力透紙背矣。
上一篇:施肩吾《江南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祜《宮詞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