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翥十首·六州歌頭》原文賞析
孤山尋梅
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逋仙去,誰為主?自疏花,破冰芽。烏帽騎驢處,近修竹,侵荒蘚,知幾度,踏殘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獨耐朝寒峭,翠袖籠紗。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云遮,思無涯。又苔枝上,香痕沁,幺鳳語,凍蜂衙。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瘦爭些。好約尋芳客,問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瓊朵,插鬢鴉。喚起春嬌扶醉,休孤負、錦瑟年華。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
張翥曾寓居杭州,西湖為常游之地,而孤山之梅,更使他傾倒:“壓西湖千樹,曾幾度,為攜尊”(《木蘭花慢·次韻陳見心文學孤山問梅》)。這首題為“孤山尋梅”的《六州歌頭》,就是他孤山梅花詞中的一首。
詞的上片,圍繞詞題,側(cè)重寫“尋梅”的“尋”字,從不同層次,分別寫出尋梅前的妙思漫想,尋梅時的殷勤辛勞,以及終于尋見孤山之梅后的所愿得償之快。“孤山歲晚,石老樹查牙”,孤山處于西湖的外湖與后湖之間,孤峰聳峭,風光特好。自宋初林逋隱居于此,種梅養(yǎng)鶴,梅樹成林,孤山之梅,于是著稱于世。點孤山,出示尋梅的處所;歲晚,尋梅的季節(jié);石老,形容孤山的巖石磊落老蒼,暗示出時代歲月的流逝;查牙,即杈枒,槎枒,刻畫孤山梅樹的枝干樛曲錯出,兩句勾畫出孤山之梅的形影,雖是疏疏幾筆,但已別具風采,令人思慕。“逋仙去,誰為主”,林逋愛梅愛鶴,有“梅妻鶴子”之說,現(xiàn)在林逋逝去多年,誰來護理孤山的梅花呢!在惋惜當年愛梅人去之中,蘊含著今日愛梅者的關(guān)心顧念之情。他由此進一步設(shè)想孤山之梅在無人憐惜下的情景:“自疏花,破冰芽”。獨自疏疏地開花,悄悄地冒寒吐芽,一幅清冷落寞的畫面,楚楚可憐,令人惋嘆。有惜梅之心,自然引出尋梅之趣,“烏帽騎驢處,近修竹,侵荒蘚,知幾度,踏殘雪,趁晴霞”數(shù)句,細致具體地敘寫尋探孤山之梅的情狀。不是冠帶煊赫走馬官場,而是烏帽便服騎驢入山,確是一心尋梅;有時走近修竹幽篁,有時闖入荒蘚叢生的僻地,有時不顧酷寒踏著殘雪,有時趁著晚霞,這“近”、“侵”、“踏”、“趁”一系列動詞,寫出了詞人幾度探幽尋芳的真摯感情和追求精神。緊接的“空谷佳人,獨耐朝寒峭,翠袖籠紗。甚江南江北,相憶夢魂賒。水繞云遮,思無涯”數(shù)句,寫尋見孤山梅后的喜悅感情。先化用杜甫《佳人》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詩句,將梅花喻為空山幽谷中的佳人,綠紗翠袖,耐受風寒,孤芳自守,風姿卓絕。詞人由眼前的梅花,轉(zhuǎn)而追念往昔對梅花的思慕之情:無論在江南飄游,還是在江北流寓,盡管江水茫茫,云煙渺渺,迷隔難見,但孤山梅花的幽姿清影卻常在夢中縈繞。今昔相襯,更深一層地表現(xiàn)出憐愛孤山梅花的感情。
下片具體描寫孤山梅花。“又苔枝上,香痕沁,幺鳳語,凍蜂衙”幾句,苔枝,又稱苔梅,為梅的一種,“其枝樛曲,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又有苔須垂枝間,或長數(shù)寸,風至,綠絲飄飄可愛”(范成大《梅譜》)。香痕沁,指梅蕊初露嫩芽。幺鳳,形似傳說中的鳳鳥而體形較小,這里指梅花樹上羽毛色彩鮮艷的小鳥。《異人錄》載隋趙師雄日暮于羅浮山松林中見美人,又有綠衣童子笑歌戲舞,“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刺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曾慥《類說》卷十二引)。看到眼前梅花樹上的翠鳥嚶鳴,自然幻現(xiàn)出傳說中的美好境界,平添出幾分神奇色彩。雖然寒冷,但蜜蜂卻成群飛舞,傳示出梅花郁勃生長的氣息。花香、鳥語、蜂飛,組繪出一幅美妙的梅花春色圖。“瀛嶼月,偏來照,影橫斜”。南宋時于孤山建四圣延祥觀,有堂名“瀛嶼”,傍近御圃,也是林逋隱居之地。就大處說,“瀛嶼月”即孤山月;從小處說,即林逋所種梅林月;從深處說,即當年南宋王朝的御圃月。“影橫斜”,化用林逋詩“疏影橫斜水清淺”句意,中間用“偏來照”三字,說盡梅花幾經(jīng)滄桑、惟有明月相照的凄涼,與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懷古》),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等詩句寫法相近,寓含深沉的感慨。“瘦爭些”,意指梅花較前又消瘦了幾分。梅花有情,為人世變化而憔悴瘦損,含意十分辛酸、凄楚,寫得極為含蓄,感情深沉。“好約尋芳客,問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瓊朵,插鬢鴉”幾句,表面看來,意氣豪縱,但實際上是企望從眼前沉重的悲慨中掙脫出來,重新獲得與往昔一樣的歡愉:飲美酒,賞梅花,為佳人摘花插鬢。更希望“喚起春嬌扶醉,休孤負、錦瑟年華”,沉醉中有嬌娃美人相扶,這樣美好的時日不能輕易孤負!然而,美好的回憶,更襯示出當前難以擺脫的窘困處境。結(jié)拍“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風沙,吹斷城笳”,抒寫時光流逝,芳華難久,轉(zhuǎn)瞬之間,風沙易色,笳角悲鳴,眼前的孤山梅花也將消散無蹤。詞人內(nèi)心深藏著巨變將臨的預感。
上一篇:《夏寶晉·八聲甘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沈自征·鳳凰臺上憶吹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