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鷓鴣天》原文賞析
即 事
劫火何曾燎一塵?側身人海又翻新。閑拈寸硯磨礱世,醉折繁花點勘春。
聞柝夜,警雞晨,重重宿霧鎖重闉。 堆盤買得迎年菜, 但喜紅椒一味辛。
甲午戰爭時期,身居軍政樞要的李鴻章只求茍且身計,畏葸懦怯,戰機屢誤。極力主戰,生性抗直的文廷式上疏彈劾。這自然遭到前者的嫉恨,被陷罪削職。這首詞即作于罷官之后。詞通過迎接新年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斗爭,表現了自己艱難的處境和不屈的品性。
開篇借佛家語,以反問起: “劫火何曾燎一塵?”“劫火”,佛家指世界毀滅時的大火,后一般用為亂世災難。這里有指當時戰亂和朝中惡勢力雙重意思。“一塵”,味詞意當以一粒微塵自喻。作者以“何曾”詰問,顯示自己遭劫不滅,即不屈服于朝廷惡勢力的迫害。若引道家語,解“一塵”為一世亦通,但聯系下句“側身人海”,似取前說為妥。“側身人海”是說在人多處戒慎立身,出黃景仁《都門愁思》“側身人海嘆棲遲”句。這里寫出削職后棲隱人群的處境,正與上句“一塵”相應。“翻新”,歲月翻新,指新春到來,點題目“即事”。“翻新”前著一“又”字,非惟狀時光迅速,也表示,年雖翻新,而故我仍在,稟性依然的意思。這句從上句轉出,以艱險處境中身志不屈作為對“劫火何曾燎一塵”的回答。下兩句具體寫削職后賦閑的生活狀況; “閑拈寸硯磨礱世”,“磨”與“礱”皆為磨碎物品的用具,全句謂在磨墨寫作中消閑時間; “醉折繁花點勘春”,“點勘”,校勘,謂折取繁花來識別領略春天的到來。上句“閑拈”,悠閑之中透著才志不獲所用的怨憤,故下句接以“醉折”,是以酒澆愁的意思。兩句一遞一進,表層的放達自適,正深掩著被迫害處境的悲慨。對文廷式這樣一個正統儒士來說,“進亦憂,退亦憂”,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雄心抱負無論如何是掩飾不住的,下片“聞柝夜,警雞晨”便道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柝”,夜間警盜之具,“聞柝夜”是說夜間睡不著覺,警覺地聽著外面柝的敲擊聲; “警雞晨”,用劉琨、祖逖二人聞雞起舞的典故。兩句表明雖家居賦閑,但時刻關心國事,隨時準備著為國效力。然而現實情況怎樣呢? “重重宿霧鎖重闉”。 “重重宿霧” ,比喻朝廷惡勢力的強大; “闉”, 城內重門,指皇宮。皇帝被眾多的奸佞之臣包圍著,自己縱有雄心壯志,也無計上達天聽,出而為國效力。這句寫出當時黑暗的政治局勢,表現了作者“有懷投筆,無路請纓”的悲哀。盡管如此,他也決不準備向惡勢力妥協,末兩句“堆盤買得迎年菜,但喜紅椒一味辛”,回扣迎新年即事的主題。他在眾多的年菜之中格外喜歡紅椒的辛辣,當然不僅指食味所好,而是以之自況抗直不曲的性格,表明要一如既往地堅守自己的品性節操。末句借物喻志,新警醒目。
這首詞截取迎接新春的片斷,在時事國難背景上寄寫身世遭際,題作“即事”,實為言志。詞看去閑散淡宕,卻處處綿里藏針,孤傲不馴。風格峭拔,高韻獨標。
上一篇:《文征明·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朱祖謀·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