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秦觀·踏莎行》秦 觀
秦 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驛寄梅花③,魚傳尺素④。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⑤。
注釋 ①桃源:本詞中“桃花源”的所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陶淵明詩文中所寫的武陵桃花源,與郴州同屬湖南;一說是郴州蘇仙嶺,唐大歷十三年,郴州刺史孫會曾稱之為“何異武陵之境”,有桃花洞、桃花溪等名勝。②斜陽暮:郴州蘇仙嶺摩崖石刻米芾書此詞作“殘陽樹”,張端義《貴耳集》卷下:“嘗見少游真本乃‘斜陽樹’,后避廟諱,故改定耳。”所避乃宋英宗趙曙之廟諱。③“驛寄”句:晉·盛弘之《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④“魚傳”句: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⑤郴江:源出郴州之黃岑山,北流而入耒水,至衡陽而東入于湘江。
闊渚晴峰圖 【明】 李在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首詞作于紹圣四年(1097)春郴州貶所,秦觀這年二月被調往橫州,三月間離郴州南行,詞當是郴州贈別之作。本詞是宋詞中的名篇,也是秦觀晚年最出色的作品,詞中表達的悲凄感情符合他的處境和心境。王國維《人間詞話》說:“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為凄厲矣。”秦觀這一時期的作品,感情色彩大多趨向“凄厲”和絕望,有垂暮之態。
詞的開篇,描繪了一幕極為恍惚迷離的場景:濃濃的夜霧遮蔽了遠處的亭臺樓閣,朦朧慘淡的月光下看不到水邊的渡口。從下文“斜陽”等詞我們可以知道這并非是現實的場景,而是作者內心的象征。“桃源望斷”一句向我們揭示了這種象征的含義:作者找尋不到心中的桃花源,夢想和壯志都已經落空破滅。就像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天上宮闕”“瓊樓玉宇”,前人多理解為是朝廷的象征,本詞第一句的“樓臺”也可以是這個意思。秦觀暮年被貶,重回朝廷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正是這種狀況的象征。找到“樓臺”,也就是重回朝廷,實現自己的報國志愿,這對于此時的秦觀已是不能實現的愿望,他已找尋不到通往彼處的那個“津渡”。在這樣的處境下,作者獨自在郴州貶所的“孤館”之中,感受著“春寒”的料峭,聽著“不如歸去”的杜鵑啼聲,看著遠處的斜陽漸漸下沉,長嘆“可堪”(“可堪”猶言“如何能堪”)。這兩句詞曾受到王國維的極大夸贊,認為作者描寫的景物充滿了主觀的自我感情,達到了“有我之境”。兩句詞中連用“孤館”“春寒”“杜鵑聲”“斜陽暮”四個充滿凄楚、哀怨色彩的意象,堆砌出了極濃的凄厲氛圍。
下闋的開篇連用兩個典故(見本詞注釋),寫親友從千里之外給自己寄來了書信禮物,這本是讓人高興的事情,因為“家書抵萬金”。但作者卻忽然筆鋒一轉,說這些書信反而“砌成此恨無重數”:親友寄來的書信禮品,仿佛一塊塊愁之磚,砌成了自己無數重的離恨。秦觀此時在郴州貶所,又即將編管橫州,不要說重回故鄉與親友相聚,連一個安定自由的居所都沒有,此時親友的來信,當然只能增加他更多的思念與絕望。這三句詞反用典故,先抑后揚,含蓄而深刻,體現出“今代詞手”的高超手法。
詞的結尾兩句,歷來受到贊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〇引《冷齋夜話》:“東坡絕愛其尾兩句,自書于扇,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兩句詞的含義非常含蓄復雜,前人已經有許多種說法,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詞中的郴水、郴山都是象征。郴水代表作者,郴水本應環繞著郴山,卻最終流入瀟湘,象征作者背井離鄉走上宦途。“幸自”“為誰”二詞可以看出作者明顯的感情色彩。人到晚年必然有重歸故里安居的想法,此時的作者卻身不由己地在異鄉漂泊,“幸自”“為誰”云云好像是在說:你本來有幸出生在這樣的故鄉,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可你為何又偏偏要為了功名利祿,踏上異鄉的宦途。這是一種后悔與自責,蘇軾之所以非常喜歡這兩句詞,正是由于他晚年也處在這種有家不能回、與親友長期分離的處境中。作者就情取景,借景抒情,使整首詞的結尾非常自然圓融,語意又極為含蓄委婉。
全詞的結構比較工穩,上下闋幾乎一致:前兩句平敘,第三句稍稍一頓,末兩句著力,以平淡之語表達深沉的哀情。陳匪石《宋詞舉》以為:“層次分明,雖屬小令,已開引、近之端。”(姚蘇杰)
集評 宋·陳模:“作詩作詞雖曰殊體,然作詞亦須要不黏皮著骨方高。秦少游詞好者,如‘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自是有一唱三嘆之味。何必語意必著,而后足以寫此情,然作詞亦須要艷麗之語。觀此,詩之高者,須要刮去脂粉方是,此則其不同也。”(《懷古錄》卷中)
清·黃蘇:“按少游坐黨籍,安置郴州。首一闋是寫在郴,望想玉堂天上,如桃源不可尋,而自己意緒無聊也。次闋言書難達意,自己同郴水自繞郴山,不能下瀟湘以向北流也。語意凄切,亦自蘊藉,玩味不盡。‘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蓼園詞選》)
鏈接 北宋著名建筑家李誡和《營造法式》。李誡(?-1110),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今河南鄭州)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建筑家。李誡曾在掌管宮室、城郭、橋梁等營繕事務的工部將作監任職長達十三年,參與了許多重要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預算、驗收等工作,據史料記載,經他經管新建或重修的重要工程有五王邸、辟雍、尚書省、龍德宮、棣華宅、朱雀門、景龍門、九成殿、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后佛寺等。因而,李誡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紹圣四年(1097),李誡受命編纂《營造法式》,在充分利用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他又參閱了大量古代文獻和舊有規章制度,終于在元符三年(1100)完成了官定的建筑設計、施工專著《營造法式》。《營造法式》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參考文獻,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宋代的國諱。國諱,也叫“官諱”,是國人皆應回避之諱,內容包括:(1)本朝每個皇帝的正名和舊名。如仁宗正名“禎”,舊名“受益”,均應回避。皇帝死后,其正名、舊名即構成“廟諱”,也應回避。(2)太祖的始祖、遠祖、高祖、曾祖、祖和父,其名也屬廟諱,應回避。(3)以旁支入繼大統的皇帝的生父之名。(4)某些母后生父之名。如章肅劉后生父名通,宣仁高后生父名遵甫,均回避。母后去世即復舊。(5)先圣之名。宋避孔子名。徽宗時還曾一度禁止士庶以老子的名、字、謚為名。(6)徽宗時曾禁中外不得以龍、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為名,以防僭竊。后因眾論反對,尋罷。避諱的方法:(1)改字。即改用同義字。如英宗名曙,“曙”改為“曉”,“樹”改為“木”。(2)改讀。即改變字的讀音。如欽宗名桓,其作威武解時讀作“威”,作回旋解時讀作“旋”。然此法難于實行,規定徒為具文。(3)空字。即空其字而不寫,或書“上諱”“某廟諱”字樣。(4)缺筆。即少寫字的最后一畫。如真宗名恒,寫作恒。(5)以偏旁組合來代替。如孝宗舊名伯琮,遇“琮”字即以“從王從宗”來代替。(6)用黃紙覆蓋。此法用于進奏文字。仁宗初年,凡章奏中“通”字均以黃紙覆蓋,以避母后生父之名。(7)以字行。即廢棄自己觸諱之名,而以字為名。呂馀慶名胤,避太祖諱,以字行。
上一篇:《兩宋詞·歐陽修·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一止·踏莎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