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河廣》原文與賞析
誰謂河廣? 一葦杭之。誰謂宋遠? 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誰謂宋遠? 曾不崇朝。
這是一首懷鄉詩。詩分二章,共八句。第一章首二句“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說,誰說黃河寬廣?一根蘆葦就能渡過去。極言黃河之狹。后兩句“誰謂宋遠?跂予望之”兩句是說,誰說宋國離這里遙遠?踮起腳尖就能看得見。極言路程之近。
第二章首二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是說,誰說黃河寬廣?連一只小船都容不下。也是極言黃河之狹。末二句“誰謂宋遠?曾不崇朝”中的崇朝是說,誰說宋國離這里遠?用不著一個早晨的時間就能到達。也極言其近。
在古代思鄉懷人的詩歌里,為了抒發思念之情,往往寫相隔之遙遠,道路之阻險。諸如《詩經·周南·漢廣》: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倍?《河廣》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別開生面地極寫河水之狹,道路之近,返宋之易。諸如 “一葦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這種極度的夸張,在實際和道理上是不相符、不可置信的,但從感情的角度去體味,又是可以理解的。它充分說明詩中的主人公思鄉之切,之深,與宋有著密不可分的感情聯結,與宋感情之近,便縮短了衛與宋的距離,看得一切皆近。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夸張地寫河之狹,路之近,又是合理的,親切的,自然的。它同樣起到了深切懷鄉思土的藝術效果。
本詩除了采用大膽夸張,以增強藝術效果而外,還采用了全詩設問作答的表現手法。全詩二章八句,卻是四對問答。一三五七句詰問,二四六八句回答。詰問提醒讀者尋思注目,回答解決了疑團,得到了結果。形式新穎,頗能喚起感情的起伏。
上一篇:《唐代民歌·滄州百姓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沿流館中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