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范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圍襄陽
鐵甲珊珊渡漢江,南蠻猶自不歸降。東西勢列千層厚,南北軍屯百萬長。
弓扣月,劍磨霜。征鞍遙日下襄陽。鬼門今日功勞了,好去臨江醉一場。
這首寫圍襄陽的詞,約即作于兵寨中。襄陽自蒙古滅金(1234年) 以來,即為宋防蒙古南下的重鎮,迭有戰爭。1271年11月蒙古建國號為元,時已圍攻襄陽。1272年元阿珠等重圍樊城,破其外郭。1273年春2月又攻襄陽。張弘范就是在阿珠麾下,曾“為流矢中其肘,束創見阿珠曰:‘襄在漢水南,樊在其北,我陸攻樊,則襄出舟師來救,終不可取。若截水道,斷救兵,水陸夾攻,則樊破而襄亦下矣。’ 阿珠從之。” (《續資治通鑒》卷180)不久即破了襄陽,守將呂文煥降元。詞是在這樣背景下寫成的。《梅墩詞話》贊張弘范以武臣而能詞,謂“其圍襄陽也,賦《鷓鴣天》,俱屬夸詞語逸之。”(《歷代詞話》卷9) 。
張弘范(1238—1280)這時三十五歲,英年有為,豪氣縱橫,詞極富有氣魄。
詞一起寫元軍聲威,“鐵甲珊珊渡漢江”,元軍騎兵本是馳驅歐亞兩大洲的勁旅,這時鋒向南指,已渡漢江,即深入南宋防邊屏障——襄陽。這一仗,是關系南宋存亡的一役。南宋以賈似道之荒樂誤國,謊報軍情,宋主庸懦無知,南宋事不可為矣。而元代君臣同心協力,威德兼施。宋將中有降有抗者,“南蠻猶自不歸降”,當系指守襄陽者。“不歸降”當再圍困他,所以接下兩句,極寫元軍之陣容,是“東西勢列千層厚,南北軍屯百萬長。”大有何敵不摧之勢,四面合圍,捉敵甕中。句意、句法、詞風顯系受蘇辛詞的影響,尤其和辛棄疾有相似的身份,不過辛則壯志難酬,張弘范則功成名就。下闋緊縮詞意,寫到自己的意氣風流。“弓扣月,劍磨霜”,特寫自身所挽的弓,所佩的劍,“扣月”指彎弓之滿,“磨霜”映劍之明利,寫來極為精采,而主人公之武藝高超在不言中。如此英雄人物,彎弓使劍,“征鞍遙日下襄陽”,馬蹄所駐,所圍之襄陽實指日可下。詞寫到此,原可結束。不過我們知道張弘范之為人,實英雄、名士系于一身的人物,他曾有“滿目煙嵐詩酒地,十年鞍馬是非場”的嘆息,所以本詞結束,道出: “鬼門今日功勞了,好去臨江醉一場。”是以酒慶功呢?還是感慨勝利后的寂寞呢?詞意豐富,耐人尋味。這首詞反映了宋元的一次大戰役,而又表現出自己的壯志豪情。
張弘范出身于武將世家,父張柔亦系元初開國元勛。(《元史》卷147,有傳),易州定興縣(今河北省定興縣) 人。自宋金對立以來,張家是漢人之居北者。元滅金后(1234年),曾廣泛地推行華夏文化,張柔又曾館大儒郝經于其家,向其就教。所以張弘范既“善馬槊,頗能為歌詩” (《元史》卷156本傳) 。為文武全才,但又具漢族感情,敬仰忠義之士。所以他南征時“獲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嶺,使之拜,不屈。弘范義之,待以賓禮,送至京師。獲宋禮部侍郎鄧光薦,命子珪師事之。” (見本傳)均可見其風義。其詞風多近于豪放派。
上一篇:《段克己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姚燧·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