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鼎芬·菩薩蠻》原文賞析
和南雪丈甲午感事
無端橫海天風疾,龍愁鼉憤今何及。夜夜看明星,荒雞聽二更。
凄涼三月雨,念此芳菲主。鶗鴂一聲先,人間最可憐。
清光緒二十年(1894),發生了中日戰爭。是年為甲午年,所以又稱作甲午之戰。日本趁朝鮮東學黨起義,出兵侵占朝鮮。又對中國援朝陸軍發動突然襲擊。八月一日,雙方正式宣戰,日軍悍然過鴨綠江,占領東北各地和大連、旅順港口,我官兵百姓雖然英勇抵抗,但因清政府腐敗,戰爭進行到次年二、三月,威海、澎湖、臺灣,紛紛陷落,中國海軍全部覆亡。清廷大震,急遣李鴻章赴日議和。四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與民族危機。甲午一戰暴露了清政府的黑暗與無能,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心。孫中山于是年創立興中會,為進行國民革命作準備。詞人葉衍蘭(號南雪) 當年作《菩薩蠻》十首詠其事。次年梁鼎芬和作十首比興寄托,一抒幽憤,這里是其中的一首。
“無端橫海天風疾,龍愁鼉憤今何及。”一起突兀用重筆。日本與中國一海相隔,罡風作浪,猛撲過來,不啻天外橫禍。敵人蓄謀侵略,我方毫無戒備,敵人師出無名,純屬貪婪挑釁,豈不是“無端”么。“龍”象喻皇帝,“鼉”(音駝)俗稱豬婆龍,象喻大臣。這一場風吼海嘯,搖撼了他們的統治寶座。他們愁也罷,怒也罷,難道現在還來得及逃脫或抵抗么?作者寫這兩句,正因1895年3月,中。國被日本打得大敗,政府驚惶,士氣頹喪,所以悲憤之氣,拂于紙端。“夜夜看明星,荒雞起二更。”撇開龍和鼉,這里出現詞人形象。“荒雞”指夜間未到天明就打鳴的雄雞。蘇軾詩:“荒雞叫月未三更”。《晉書·祖逖傳》有個故事: 西晉亡,祖逖和劉琨有恢復晉室之志。二人同寢而眠。祖逖在半夜聽到荒雞打鳴,立刻用腳踢醒劉琨說:“荒雞打鳴,未嘗叫得不好。它催咱們早起,為祖國作戰做準備吧”。于是二人取劍對舞,斗志昂揚。詞人夜夜看著燦爛星光,堅信祖國有愛國人才,有救國希望。聽到荒雞打鳴,想到祖逖劉琨,表達愛國救國的心愿。魯迅的《亥年殘秋偶作》,憂國憂民,結末也有類似的兩句: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當然比這一首思苦悲深了。
下片情寓景內,化為意境。“凄涼三月雨,念此芳菲主”。“芳菲”指花草,尤指花草的芳香。《九歌·少司命》:“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屈原之作,以善鳥香草比配忠貞。從此詩人比興,無不以芳草嘉卉,喻為君子美德。詞人值戰爭慘敗、時局艱危之際,如遇三月陰雨,誰能為芳香的忠貞之士作主呢! “鶗鴂一聲先, 人間最可憐。” “鶗鴂”, 亦可寫作“鵜鴂”。 《臨海異物志》: “鶗鴂一名杜鵑,至三月鳴,晝夜不止”。三月,鶗鴂一聲先鳴, 百草千花, 將失去顏色與馨香,這是極悲哀而又無可奈何的事。《離騷》: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離騷》又有句: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時序變化,芳草變為蕭艾,這也是極悲哀而又無可奈何的事,詞人一面憐念愛國犧牲或受屈的人們;一面傷心經不起考驗的變節的、動搖的人們。結合三月春盡,感事而發,做出如此動人的詞,可稱上乘之作。
上一篇:《顧貞觀·菩薩蠻》原文賞析
下一篇:《李晏·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