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權·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亭小可容膝,真似寄鷯枝。客來休訝迫窄,老子只隨宜。鳧鶴短長莫問,鵬鷃逍遙自適,何暇論成虧?萬事一尊酒,齊物物難齊。種株梅,移個竹,鑿些池。添他無限風月,盡可著吾詩。世上黃雞白日,門外紅塵野馬,役役付兒癡。起舞一揮手,天外片云飛。
周權是一個氣質簡淡平和的人,深契于老莊思想。道家睿智的人生哲學,常常滲透在他的創作中。出世、歸隱,成為貫穿其晚年詞篇的主導思想。這首詞,就較密集地運用了《莊子》中的典故,自感情至語言修辭都多所承襲。
上片首兩句,寫自家供休息用的亭子極為簡陋窄小,僅僅能坐下罷了。然而他對此表現得極為超脫,滿不在乎,甚至有一點敝“亭”自珍。你不要鄙視它啊,它可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鷯,即鷦鷯,是一種小鳥,常生活在低矮、潮濕的灌木叢中,窠以細枝、羽毛、草葉、苔蘚等壘成,呈圓屋頂狀,于一側開孔出入,很精巧。用它來比自家的小亭,十分形象生動。三、四兩句是由“亭小”生發出來的。老子,詞人自呼。客人你來了,請不要驚怪這亭子的窄小擁擠,我是隨適而安,不甚講究的。這里一方面有生活貧困,不得已而如此的意思,但更多則是表明自己很放達,對生活沒有過高的祈求。“鳧鶴短長”,用《莊子·駢拇》:“長者不為多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比喻凡事要順乎自然。“鵬鷃逍遙”,用《莊子·逍遙游》。鵬是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鳥,而鷃是飛得不高的小雀,莊子用來比喻事物有大有小,不相齊一,不能強求。五、六、七三句,連用《莊子》中的典故,表達自己從道家那里吸收來的人生見解,即任何生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本性和客觀環境,應該各任其性,放棄一切大小、榮辱、死生、壽天的差別,做到逍遙自在。最后兩句仍是議論。《齊物論》是《莊子》中的名篇,內容是以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壽天為主,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這一命題出發,論證任何事物本無確定不變的標準。詞人在這里反用其意,言“物難齊”,是對現實的社會、人生無可奈何的慨嘆,于是只好拋開悠悠萬事,到醉鄉中去尋解脫了。上片以議論為主,下片則暢快地抒發自己的隱逸之情。開頭三句寫自己打算在家園中種梅、移竹、鑿池。梅和竹,皆是高潔淡雅的象征,其傲霜斗雪,孤傲清高的品格,為歷代有節之士所激賞。而池中魚來回游蕩,自由自在,從它們身上可以觀照出詞人的靈魂來。有了梅,有了竹,有了池,便增添了無窮的景致,在如此閑雅的環境里,盡可以詠詩吟詞,自由奔放地抒發自己的胸臆懷抱,不受拘束地復歸自己的本性。“世上黃雞白日,門外紅塵野馬,役役付兒癡”,進一步作豁達超脫之語。《莊子·逍遙游》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指春天林澤中蒸發的游氣,其浮動的樣子有如奔馬,故云。又《莊子·齊物論》曰:“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役役”,形容忙碌、勞苦不休。這幾句,意在擺脫塵世的紛爭,超然物外。最后兩句“起舞一揮手,天外片云飛”,勾勒了詞人遺世獨立的形象。多么瀟灑!多么超脫!多么豁放!語近情遙,蘊含豐富,耐人回味。
全詞從自己的生活細節落筆,聯系到莊子的哲學思想,進而自舒懷抱,愈轉愈深,筆法脈絡清楚,情理交匯,別有境界。
上一篇:《郭麟·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沈傳桂·永遇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