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朱彝尊·江亭》原文賞析
楊柳官亭外,春來送客頻。傷心車馬地,淚盡復生塵。
折柳送別于十里長亭五里短亭,原是古時習俗。在這遍布四處驛道旁的“官亭”前,不知演出過多少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人生之劇。然而朱彝尊這次途經位于家鄉郊外的小東亭時,不禁百感叢生,悲從中來。為什么呢?戰亂頻年,烽火不絕,城邑破敗,人煙蕭散,這些年的生離死別慘事太多了。柳將折盡,淚已流枯,然而這塊車馬地上的江亭仍在,塵埃飛揚,正是所謂閱盡滄桑,物是人非。江亭呵江亭,你該是歷史最有權威的見證人,盡管你總是默默無言地峙立在這里!
這是一首運用類似大自然人格對象化手法,將“江亭”與“我”化合一體,借“亭”(物)抒情的小詩。作于順治九年(1652)。其時朱彝尊正在鄉邑當塾師,間亦往來于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吳江(今屬江蘇蘇州市)等地,與一批遺逸志士以詩文酬唱活動為形態而頻有聯系。
《江亭》五言絕句的特點是通過一對矛盾現象來抒述內心的憤懣哀痛。楊柳植于江亭畔,成為折贈送別物,折了又生,逢春而發。別情常告,但愿此別之后不再別,是人情通同之理,然而作為物的楊柳則無情之甚,春來又枝橫葉生,不會因人情之所愿望而變易。人情與物性這種矛盾原是互不相犯的人為之矛盾,詩人們將此組合一氣,正是為了以物襯情,寫心之苦。此詩最精辟的是末句“淚盡復生塵”五字。淚落塵土,土為之淚,塵亦不起。然而這只是暫駐的景象,淚有盡時,土干仍飛塵,此則乃必然的永恒事。這又是一對人意中的矛盾。此矛盾現象最足以寫盡人生艱辛,生離死別之事無窮盡,特別是在血火橫飛的戰亂年頭。
“淚盡復生塵”,淚之盡,是人生大苦哀,塵仍生,是世道難清寧。淚水永遠也濕不透塵土,是人間的最為不幸的格局了。
小詩貴回環有致,含蓄多味而又不艱澀,《江亭》深此意,并頗多古詩如《十九首》之類的韻味。近體含古體味,往往拙中見巧,平直間多曲致。
上一篇:古詩《高啟·水上盥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夢陽·江行雜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