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辛棄疾詞《水龍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據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元本《稼軒長短句》,下同)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早年曾聚眾二千抗金,失敗南歸。官建康通判,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后落職閑居。晚年又復起,在紹興、鎮江等地任職。以詞著稱,是南宋的偉大愛國詞人。其詞以豪放為主,不拘一格,人稱“蘇、辛”。著有《稼軒詞》。
《水龍吟》是稼軒詞集中的名篇之一,作于南歸初期身為下僚時。詞的主旨是抒寫登臨賞心亭時即景而生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感。全詞風格沉郁頓挫,多用事典來曲折含蓄地表達感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稼軒詞,“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此詞可謂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上片從寫景落筆。由“獻愁供恨”四字可見作者所寫全屬哀景。“落日”、“斷鴻”,一看字面就更是不言而喻,景語往往便是情語,由此引出“江南游子”以下五句。這五句有好幾層互有聯系的意思。作者家在北方濟南,如今漂泊江南,故稱“游子”。游子思鄉,乃人之常情,為換頭兩句埋下伏筆。這是第一層意思。北方之人為什么來到江南作客? “把吳鉤看了”一句將答案暗寓其中。吳鉤是用以殺敵的武器,作者自北徂南,目的正在于橫戈躍馬,掃清中原,現在不能“操吳戈兮被犀甲”以與不共戴天的敵人周旋于疆場之上,而只能默默地“看”,說明平生大志迄未實現,其滿腔憂憤可想而知,這又為下片“可惜流年”三句埋下伏筆。這是第二層意思。“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憂憤至極,乃有“欄干拍遍”的動作。作者另有《鶴鳴亭絕句》云:“飽飯閑游繞小溪,卻將往事細尋思;有時思到難思處,拍碎欄干人不知。”以詩況詞,可知拍遍欄干的動作交織著不堪回首往事和無力改變現況的復雜心情。“欄干拍遍”仍不能排遣憂憤,最后只能一灑英雄之淚,為歇拍埋下伏筆。這是第三層意思。然而由拍遍欄干到最后流下英雄之淚中間,還有一系列思想、感情斗爭和變化的過程,作者在上片暫時打住,僅以“無人會,登臨意”兩句了之,從手法上說,似乎為了留待下片分解,可是寫到下片,卻又欲吐不吐,似答非答: 當年張翰想回家就干脆棄官歸里,自己則是有家思歸歸不得,故云“休說鱸魚堪膾”。既然有家歸不得,只好作退一步設想——在江南“求田問舍”吧,然而立即又作了自我否定,暗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意,仍不直說,而僅以“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之句帶過,這是為了壓抑自己的真情而故作的吞縮之筆。橫豎不行,左右不是,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滿腔愁恨該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吧,卻又不然,而是用時光的流逝和景物的蕭瑟來暗寓年華的消逝和國勢的艱危,大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致。歇拍拈出“英雄”二字,又復牽合美人一并言之,貌似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其實還是采用摧剛為柔的手法。譚獻《詞辨》云:“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陳洵《海綃說詞》也說:“稼軒縱橫豪宕,而筆筆能留,字字有脈絡。”可謂知音。
或以為此詞過片兩句是寫作者表示自己不愿意學張翰忘懷時事,棄官歸鄉。這樣解釋,非但不符合作者的真實的思想(作者《滿江紅·題冷泉亭》歇拍“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之句可證),也難以見出全詞在層層遞進之中時有跌宕頓挫的筆趣和匠心,給人以故意拔高作者思想境界的感覺。
上一篇:詞·蘇軾詞《水龍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陸游詩《沈園》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