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太常引》原文賞析
弄晴微雨細絲絲,山色淡無姿。柳絮飛殘,荼蘼開罷,青杏已團枝。欄干倚遍人何處?愁聽語黃鸝。寶瑟塵生,翠綃香減,天遠雁書遲。
這是一首摹擬女性口吻寫思婦懷人的小詞,寫的是春末夏初的季節。上半寫景,下半敘事抒情,是這類小詞的傳統結構,但寫景言情都有獨到之處,值得玩味。
“弄晴微雨細絲絲”,一起奇絕。微雨象是有意在晴天里玩弄自得。寫的是天已晴了,卻有絲絲細雨未全消失。“弄晴微雨”雖是秦觀《水龍吟》里的成句,但綴以“細絲絲”三字。莫小看這細絲絲的微雨,卻有很大的能量。平時多姿多態的秀媚山色,被細雨遮得黯淡無光,只有淡淡的山形而已。“山色淡無姿”五字把這種景象寫得如在目前。趙孟頫是著名的畫家,“弄晴”兩句寫景亦如一抹平遠山水。但這畫面訴諸讀者的是悵惘之情。試想,明媚多姿的山色現在變成“淡無姿”,豈不大煞風景?詞中人的視線透過微雨眺望山色,落得個“淡無姿”的感受,遂將目光收到近處的庭院。“柳絮飛殘,荼蘼開罷,青杏已團枝。”春天已經完了。柳絮暮春始飛,現在飄飛殆盡;荼蘼是春末夏初的花卉,現在也開完了。這是以已消失的景物來表現春光的逝去。青杏已一顆顆出現在枝頭,這是以正在成長的初夏景物寫春事已空,和前八字虛實相映。蘇軾《蝶戀花》說:“花褪殘紅青杏小,……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同是寫春去夏來,蘇詞飄逸自得,趙詞卻觸物興懷。試看“無姿”、“飛殘”、“開罷”,總是令人惆悵。這上半闋雖然全是寫景,但情緒已經注入景物,與過片意脈潛通了。
詞中人為什么會如此惆悵?“欄干倚遍人何處”一句道出了原因,領起下片。原來以為春天總可與丈夫團聚,但春已盡而行人卻杳無歸期。倚遍欄干,望斷天涯,人兒究在何方呢?這七字將一腔愁緒都傾瀉出來。“遍”字尤其著力。倚欄之際,不時聽到黃鸝對語的鳴聲。黃鸝尚可對語談情,而自己卻孤獨無偶,故曰“愁聽”。“恨別鳥驚心”,杜甫早已有此體會了(見其《春望》詩)。“欄干倚遍”、“愁聽語黃鸝”,在庭院里覺得很無聊,那么室內又如何呢?“寶瑟塵生,翠綃香減”,表明分別已經很久了。因為無情無緒而多日不彈的寶瑟蒙上了灰塵,熏透的翠綃香味早已經減退,也無心重熏。懨懨若此,總為相思念遠之故。末句更用重筆再次揭出此旨:行人遠在天涯,音信全無,教人何以為懷!妙在很含蓄地下了“天遠雁書遲”五字。云路遙遙,傳書的大雁遲遲未至,然而再遲也總有來的時候罷?思婦還在癡癡地期望著。
這首小詞無論寫景或敘事言情,都是有遠有近,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筆端開合有勢,決不平鋪直敘。又蘊藉幽怨,令人涵泳不盡。
上一篇:《杜仁杰·太常引》原文賞析
下一篇:《白樸十首·奪錦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