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十首·奪錦標(biāo)》原文賞析
青溪吊張麗華
《奪錦標(biāo)》曲,不知始自何時。世所傳者,惟僧仲殊一篇而已。予每浩歌,尋繹音節(jié),因欲效顰,恨未得佳趣耳。庚辰卜居建康,暇日訪古,采陳后主、張貴妃事,以成素志。按后主既脫景陽井之厄,隋元帥府長史高颎竟就戮麗華于青溪。后人哀之,其地立小祠,祠中塑二女郎,次則孔貴嬪也。今遺構(gòu)荒涼,廟貌亦不存矣。感嘆之余,作樂府《青溪怨》
霜水明秋,霞天送晚,畫出江南江北。滿目山圍故國。三閣余香,六朝陳跡。有《庭花》遺譜,弄哀音、令人嗟惜。想當(dāng)時、天子無愁,自古佳人難得。惆悵龍沉古井,石上啼痕,猶點胭脂紅濕。去去天荒地老,流水無情,落花狼藉。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煙波空碧。對西風(fēng),誰與招魂?夢里行云消息。
這是白樸在金陵訪青溪后寫的一首吊張麗華的詞。青溪,《南畿志》云:“青溪發(fā)源鐘山,吳鑿東渠,名青溪九曲。”張麗華,陳后主寵妃,《南史·后妃傳》云:“及隋軍克臺城,貴妃與后主俱人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之于青溪中。”
詞的上片寫金陵的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古跡,渲染氣氛。開頭三句先畫出大江南北的圖景:遠處白色的江流表明秋天已經(jīng)到來,滿天晚霞正在送別傍晚。再看金陵城,周圍是綿延起伏的高山。金陵城中當(dāng)年陳后主所造的臨春、結(jié)綺、望仙三閣,雖然早就毀了,分住三閣的陳后主、張貴妃(張麗華)、龔貴嬪、孔貴嬪也早已物化了,但似乎還殘留著余香。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在金陵建都稱帝,這些朝代、這些帝王雖然也已經(jīng)逝去了,但殘留的陳跡,現(xiàn)在也還可尋。不但如此,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樂曲的曲譜還遺留著,還可以聽到這亡國的哀音,令人嘆惜。這里所說的“人”,既是詞人自謂,也包括他的朋輩,甚至還包括前人,如寫《泊秦淮》的杜牧等人。接著兩句收束上片,并啟下片。遙想六朝時代,天子無憂無愁,又有自古難得的佳人。故此在這段時期中出現(xiàn)了象陳后主、張麗華這樣的皇帝、妃子的縱欲生活。“天子無愁”,《北史·齊本紀(jì)》云:“(幼主)
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shù),人間謂之無愁天子。”
下片在上片鋪墊的基礎(chǔ)上,具體寫“吊張麗華”。起三句說使人悲傷的是,看到當(dāng)年陳后主與張麗華等投避隋兵的景陽井依然存在。甚至井欄上,依稀還帶有啼痕和潤濕的胭脂跡,似乎一切都是剛才發(fā)生的。這把遙遠的六七百年時間縮短到了零。當(dāng)然,這是詩人的想象。不過也不是毫無根據(jù)的臆說,《金陵志》云:“景陽井在臺城內(nèi),陳后主與張麗華、孔貴嬪投其中以避隋兵。舊傳欄有石脈,以帛拭之,作胭脂痕,名胭脂井。”接著寫眼前景,寫感慨。落花散亂,流水依舊潺潺,而往事,已經(jīng)很遙遠了。煙波空碧,重城渺渺。青溪呀,當(dāng)年張麗華就被害在你身旁,你為何依然留存?千百年來,撥動著人們悲傷、同情的心弦。詞的最后三句,表現(xiàn)了詞人的無限悵惘。面對颯颯西風(fēng),有誰為她招魂呢?要知道她的消息,大約只有在夢里,有如飄幻的行云。給讀者留下疑問,留下一片空虛。古井、啼痕、流水、落花、重城、煙波、西風(fēng)都是為詞人的惆悵服務(wù)的。
上一篇:《趙孟頫·太常引》原文賞析
下一篇:《李符·好事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