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衍蘭·菩薩蠻》原文賞析
甲午感事,與節庵同作(其二)
瑯璈鈿瑟瑤池宴,素娥青女時相見。濁霧起樓蘭,邊風鐵騎寒。
扶桑東海樹,移種荒崖去。淚眼望斜陽,關山別恨長。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借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侵略朝鮮,進攻中國。洋務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奉行避戰靜守求和的方針,置清軍于被動挨打的境地。日軍占領朝鮮全境后旋即由海陸兩線直逼中國大門。清軍節節敗退,不久遼東半島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葉衍蘭的《菩薩蠻》十章,便是感此而發,“揭秘誅奸,饒有難言之痛”(《清詞菁華》)。梁鼎芬,號節庵,和葉衍蘭同是廣東番禺人。他也有《菩薩蠻》十首,題“和南雪丈甲午感事”,亦紀此事。
這是這組“甲午感事” 的第二首。述甲午喪師辱國之役,直諷慈禧太后,表達了詞人對國事的深切憂慮。甲午戰事,喪師失地,朝野震驚,而“璇宮夜半驚傳燭”,紫禁城內依然歡歌曼舞,娛樂升平。上闋突出的便是這樣的對比。“瑯璈”(láng áo)、“鈿瑟”(diàn sè),都是古樂器,美玉制作的璈、金花鑲嵌之瑟。“瑤池”,西王母居住之所。神話傳說穆天子與西王母宴于瑤池。“素娥”,即嫦娥。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 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誘注: “青女,青腰玉女,主霜雪也。”起首二句,暗諷西太后荒淫作樂。“桃宴酒酣時,春殘那得知” (梁鼎芬《菩薩蠻》其八),此時,戰爭的氛霧正自升起,侵略軍的鐵騎已橫掃邊城。“樓蘭”,漢西域國名,是漢屬國,這里借指朝鮮。當時朝鮮亦是屬國地位,清政府派有駐朝總理公署。盡管清軍將士英勇抗擊,可歌可泣,但無法扭轉由清政府造成的敗局。“邊風鐵騎寒”一句,悲壯慘烈之情不言而露。下闋,憂戚國事,意味深長。“扶桑”,神話中的樹木名,在東海之外、日出之處,舊以為日本的代稱。“扶桑東海樹,移種荒崖去”,喻日本侵略朝鮮,企圖把朝鮮變為殖民地。正象黃公度“存亡家國淚,凄絕病床時”(《馬關紀事》)一樣,詞人思慮著沉沉如日薄西山的國勢,痛惜著被侵略軍鐵蹄蹂躪的大好江山,禁不住老淚縱橫,長歌當哭。
葉衍蘭的詞用意是比較隱曲的,如他的《瑤花》 (纖云凈洗)一詞,“嘆素娥、依舊團圓,明鏡幾曾傷缺! ” “江山無羌,還記否、當日廣寒宮闕?”明是步月抒懷,隱寫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被焚毀。深深的嘲諷,強烈的悲憤,其實溢于言表。這首詞同樣,用婉曲之筆,“似有所諱”,但“詞意顯露”(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的確如此。這組《菩薩蠻》詞,隱喻用典,然軫念國事之情,感人至深。
上一篇:《完顏璹·秦樓月》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洪綬·菩薩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