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姜宸英·惜花》原文賞析
一年強半是春愁,淺白深紅付亂流。剩有垂楊吹不斷,絲絲綰恨上高樓。
花,是美好的象征,然而花開自有花落時,當春意闌珊、飛紅滿地之際,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惋惜之意。因而,惜花就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的主題,魯迅先生早年也寫過《惜花四律》。不過,花在詩歌中,又不僅僅是自然意象,有時它又會轉換為代表美好事物的人事意象或社會意象。這首詩題作《惜花》,從表面意義看,是對大好春光倏然逝去的依戀,但是,如果聯系作者的身世來看,它的意義又不僅僅局限于此。姜宸英生于明清鼎革之際,而且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民間,自然會對明朝產生深深的懷念之情。所以,詩中的“花”,顯然是指那已經破亡的明朝。全詩以花喻國,通過對暮春時節水流花落的描寫,寄寓著對故明破亡的深深痛惜之情。
前兩句:一年強半是春愁,淺白深紅付亂流。”“強半”即大半。前句說,一年中大半的愁緒都集中在春季。言外之意,一年中有著難以排解的憂愁。這種持續不斷的“愁”,自然不是個人小事,而是與時代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詩中最初隱隱透露的一點消息。到了暮春時節,眼看著那淺白深紅的各種花,在風雨無情的吹打中,飄落水里,被“亂流”卷走,此時,由于“花”的觸動,使得本來就有的愁緒更加強烈了,這就是“強半是春愁”的原因。這里的“亂流”二字大可玩味,它顯然不是指的一般的湍急的流水,而是指整個時代的“滄海橫流”。正是這種“亂流”,在無情的沖刷中,毀掉了那永遠值得懷念的美好事物——明朝故國。這是詩中再一次透露的消息。這兩句寫得毫不經意,如與人對面晤談,隨口說出,但深含其中的意蘊,卻是極為沉痛的。
后兩句:“剩有垂楊吹不斷,絲絲綰恨上高樓。”雖然“花”已被“亂流”卷走,春天已經成為了匆匆過客,但畢竟剩下了垂楊,那絲絲柳條在隨風飄蕩,任憑多大的狂風也吹它不斷。顯然,這里的“絲”字是諧音雙關,即“思”,亦即對于故國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縷縷情思。此刻,作者被無盡的情思所牽動,登上高樓,憑欄眺望,仿佛要追尋那隨水飄去的落花,找回無限思念的故國。然而,“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言語》)那絲絲柳條牽系、鉤聯而來的春愁,頓時變成了一腔亡國之“恨”。到此,詩中消息再一次透出,從“愁”而“恨”,作者的故國之思,易代之恨,從詩中跳脫而出,表現得極為深刻。這兩句寫得非常婉曲巧妙,它通過擬人手法,將柳絲寫得具有人的感情,并且與“恨”聯系起來,讀來一往情深。
周嘯天先生說:絕句篇幅短小,“要避短用長,含蓄不可不講。這不單純是一個表現技巧的問題,實際上關系到詩歌意境的深淺或典型化程度的高低”(《唐絕句史》)。這首絕句可謂含蓄之至。詩只四句,而且都明白如話,但在意象含義的轉換中,卻具有著非常深厚的言外之意,“融情人景,使人味而得之; 寄意于境,使人思而得之” (同上),顯得含吐不露,語近情遙,意境典型而又深刻,這正是詩歌含蓄美的生動體現。
上一篇:古詩《吳敬夫·思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戴表元·感舊歌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