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從郁·西江月》原文賞析
題邯鄲王化呂仙翁祠堂
壁斷何人舊字?爐寒隔歲殘香。洞天人去海茫茫,玩世仙翁已往。西日長安道遠,春風趙國臺荒。行人誰不悟黃梁?依舊紅塵陌上。
這首小令,是作者在邯鄲(今屬河北)訪呂仙翁祠堂有感而作的。呂仙翁,詳見下文所引唐傳奇《枕中記》。
作者去呂仙翁祠堂憑吊時,祠堂已經破敗不堪。起句“壁斷何人舊字”,言墻壁斷裂,壁上題字既不知書寫者是誰,而且字跡陳舊,可知已寫了多年。次句“爐寒隔歲殘香”,說明香爐里存的都是冷灰,今天已沒有人再來燒香求仙了。作者善于捕捉典型事物,只兩句就把一座荒廢的祠堂鮮明地刻畫出來。下文觸景生情,很自然地想到祠堂所供奉的呂仙翁:仙翁去了洞天仙境,如入茫茫大海,渺不可尋,這位玩世超逸的人,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洞天,是道家所稱神仙居住之地。
這上片四句,由前兩句的眼觀而引入后兩句的情動,虛實相間,聯綴自然而緊密。
下片四句,由懷古而引起對世事的慨嘆。起句“西日長安道遠”,用晉明帝幼年回答父親晉元帝日近長安遠的故事。長安在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之西,故言“西日”,兼與下句“春風”相對。作者這里用長安典故,也鑒于長安乃過去幾個朝代的京城,曾歷經興廢,與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有相似之處,因而引出下句。第二句“春風趙國臺荒”中的“臺”,指邯鄲的叢臺。當年趙王在邯鄲城內建數臺連聚,因名叢臺,叢臺在戰國時原是繁華所在。作者寫此詞時,上距叢臺之初建已一千四五百年。當日繁華的市集只剩下荒涼的臺址,于是興廢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悟黃粱”,用唐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的故事。小說敘述有盧生在邯鄲旅店遇道者呂翁,自嘆窮困,呂翁從囊中取一枕授他,告他枕此就能如意。時店中方煮黃粱。盧生就枕入夢,歷盡富貴,及一覺醒來,店中黃粱還未蒸熟。詞人用這個故事,慨嘆世人誰也不醒悟名利是身外之物,依舊為追逐榮華富貴而奔競不已。紅塵,塵土飛揚處,也即繁華熱鬧之所,佛道中人以喻人世。陌上,路上,與上句“行人”呼應。
全詞組織嚴密,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感情變化脈絡可尋;用典貼切自然,無雕琢跡象;語言亦明白曉暢。作者流傳下來的詞雖僅此一首,但已可看出他對此道深厚的學養和不凡的技巧。
上一篇:《宋褧·行香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段克己·西江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