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和宿硤石寺下》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應(yīng)已離塵緣。②
松關(guān)暮鎖無人跡,惟放鐘聲入畫船。③
【注釋】 ①硤石:山名。在今安徽鳳臺縣西南淮河邊,山上有古寺。硤,一作“峽”。②浮屠:又譯浮圖、佛圖。梵文佛陀一詞的音譯舊譯。此指佛塔。塵緣: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緣。③松關(guān):松木制成的門關(guān)。此指寺門。畫船:飾繪華美的船。
【譯文】 古寺靜踞淮河邊的硤石山,從船窗仰視高聳的佛塔正半倚蒼天;深居山寺中老僧,想必佛性圓足已超脫塵緣。眺望松木寺門緊鎖,暮色蒼茫,寂無人跡,忽聞暮鐘敲響,一聲聲傳進(jìn)我這小船。
【集評】 近·陳衍:“令張繼見之,前賢豈能不畏后生!”(《宋詩精華錄》卷一)
今·陳增杰:“景中融合了作者的羈旅之思,情味雋永。”(《宋代絕句六百首》第41頁)
今·余恕誠:“作者也許借鑒了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但張繼寫的是船泊楓橋的羈愁和附近的情景,下筆的中心在詩人自己這一面。而此詩的中心落在硤石寺那一邊,著重寫硤石寺的環(huán)境氣氛。詩人的情感在對景物的觀照中表現(xiàn)得更其隱約。”(《宋詩鑒賞辭典》第151頁)
【總案】 景是靜景,卻引起詩人流動的情思。首句即表現(xiàn)詩人忽見佛塔精神為之一振。次句,亦可感受詩人此時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心態(tài)。三句情緒更是孤寂。四句聞鐘,尤見詩人神往、遐想之狀。寫景淡淡著筆,若即若離,筆筆旨在主體情思的呈現(xiàn)。從意像的鮮明、豐富方面,似不及張繼之作,構(gòu)思也是借鑒張繼的。但情調(diào)、意境有別,仍不失為一首佳作。
上一篇:蘇軾《和孔密州五絕》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郭祥正《和少述春日》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