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錫·虞美人》原文賞析
韶華爭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風無賴過江來,歷盡千山萬水幾時回? 秋聲帶葉蕭蕭落,莫響城頭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
董士錫生活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其時正值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清王朝風雨飄搖,衰敗跡象已十分明顯。感于這種時代環境,詞人在這首感秋詞里表露的即是那種強烈的憂患意識。
開篇直寫秋感?!吧厝A爭肯偎人住”,由秋天來臨觸發美好時光流逝,青春不再,歲月遲暮之感?!吧厝A”,謂美好的時光,它就象那東去的江水,滔滔而下,一去不回了。“滔滔”二字既為年華流逝的恰切比喻,同時呼起下句“西風無賴過江來”,“江”字一出,“滔滔”的比喻自然有了著落。顯然,詞人是佇立江邊抒發秋感的。臨江而立,江風撲面吹來,說西風過江,雖為秋景的實寫,但詞人的思緒卻似乎不僅僅在此。從“無賴”詞中的感情流露,尤其是下一句“歷盡千山萬水幾時回”的發問,透露了詞人的傷秋,不單單在自身之感,而是隱寓著對清廷韶華已逝、國勢衰葸、任憑外來勢力闖入的哀傷。聯系到詞人生活的時代,這里的“西風”,當是喻指西方列強而言,是他們歷盡千山萬水來到中國;在“幾時回”的期待里,則道出了詞人對家國遭人吞并的擔憂。
過片承上啟下,因西風勁吹,故有“秋聲帶葉蕭蕭落”,又因“西風”意有所指,這一句也就不單純是寫照秋景,所以下句的筆鋒一轉而為“莫響城頭角”。由于外來勢力的滌蕩,清廷國勢更呈“蕭蕭落”的蕭瑟慘淡,戰爭迫在眉睫?!俺穷^角”是指戰爭報警。希望城頭角莫響,反映了詞人因外來勢力的增強、內外矛盾日益加劇而對戰爭爆發的預感和對戰爭本身的擔心。何以有此憂患呢?“浮云遮月不分明”,陸賈《新語》說:“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崩畎自娋溆小翱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登金陵鳳凰臺》),詞句從前人詩意化出,意指清廷奸邪當道,政權腐敗。因之造成的國勢衰頹,怎能夠抵擋外來侵略呢?怎不令人憂心重重!于是化作“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之問,抒發了賢才不得重用,國家無雄才大略者秉政的悲切思想。末句就結構而言,與開篇臨江抒懷互為照應。其設想又十分奇警.挽長江洗天,氣魄極其宏大,比喻雄奇狂放,放在欲使國家面貌改觀上又感貼切合理,讀到此,人心不禁為之一凜,沉郁中更有悲壯的風采。
上一篇:《屈大均·虞美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侯文曜·虞美人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