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涼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南京市漢中門北,西北接馬鞍、四望諸山,東南與小倉山、冶山相屬。唐代以前,因山體逼近長江,西部的崖壁被江水沖刷得近乎垂直,形勢十分險要。清涼山原名石頭山,古人乘船“自江北而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后因吳大帝孫權在此山筑石頭城,故又名石城山。別看這座山并不甚高,但是在歷史上,它的名氣與鐘山相齊,鐘山號稱“鐘阜龍蟠”,清涼山則有“石頭虎踞”之譽。宋初,移幕府山清涼廣惠寺于此;明初,改稱清涼寺,山由此而得名。清涼山南麓的掃葉樓,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畫家、詩人龔賢的故居。龔賢長期在南京從事繪畫創作活動,是“金陵八家”之首。他晚年在清涼山下置地半畝,種花植竹,故又稱半畝園。他曾自畫小像,著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將畫懸于樓上。清涼山東崗,明時建有崇正書院,是戶部尚書耿定向在南京做督學時修建的。耿去世后,他的門生將其改為祭祀他的祠堂。乾隆時,僧人展西將祠堂改建為小九華寺。該地現辟為清涼山公園,占地33.1公頃,園中主要景點有掃葉樓、崇正書院、清涼寺、駐馬坡、南京中華奇石博物館等。
〔古詩文賞析〕 念奴嬌 登石頭城清涼寺翠微亭 元·張埜
翠微秋晚,試閑登絕頂,徘徊凝佇。一片清涼兜率界,幾度風雷貔虎。鐘阜盤空,石城瞰水,形勢相吞吐。江山依舊,故宮遺跡何處? 遙想霸略雄圖,蟻封蝸角,畢竟無人語。六代興亡都是夢,一樣金陵懷古。宮井朱闌,庭花玉樹,偏費騷人句。此情誰會?櫓聲搖月東去。
這是一首金陵懷古詞,其特色是不沿襲前人陳意,不作空泛議論,而是從登石頭城清涼寺翠微亭生發開去,發思古幽情,寄胸中感喟。
詞的上片,記錄詞人登山時的所見所感。“翠微秋晚,試閑登絕頂,徘徊凝佇”,點明時令地點。秋高氣爽,登臨絕頂,自有萬千氣象,而“閑登”之“閑”,尤增悠然閑適之趣。“徘徊凝佇”,寫出了詞人的自我形象及其躊躇滿志的神態,并由此凝望,拓開詞境。“一片清涼兜率界,幾度風雷貔虎”,由眼前景觀引起對舊時事跡的懷想。“兜率”,梵文音譯,佛教所說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由此可知,句中“清涼”二字含有三重意義:一切清涼寺之名,二寫秋氣涼爽,三狀佛門清涼之境。“風雷”喻巨大力量。“貔虎”,皆猛獸,喻壯勇之士。“幾度”二字,極寫金陵古往今來的征戰霸業;而“幾度”與前句“一片”對襯,一動一靜,一古一今,氣勢縱橫,境界開闊。此時此際,閑登的詞人處于眼前清涼之境與歷史風雷激蕩的交匯點上,已是身閑心動,感慨萬千。“鐘阜盤空,石城瞰水,形勢相吞吐”,再度推開,寫登高環視的雄壯景觀。“鐘阜”即鐘山,“石城”即“石頭城”,此句即鐘山龍盤、石城虎踞之意。如果說李白《永王東巡歌》“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僅是對歷史的回顧,那么張詞則是將對歷史的回顧暗含于眼下“形勢相吞吐”的山川形勝的描繪之中,別出心裁。“江山依舊,故宮遺跡何處”,收束上片,引出千古興亡之感。“故宮”,指舊時宮殿,此借用宋人孫光憲《后庭花》詞“石城依舊空江國,故宮春色”之意,而綴以“何處”之疑筆,運意尤見深婉。
詞的下片,脫開景物,懸空懷想,于思古幽情中發抒自己的抱負。“遙想霸略雄圖”句提起,與上片“幾度風雷貔虎”呼應,使東吳孫權以降歷代威踞金陵的風云人物在其間歷歷呈現。“霸略雄圖”狀其英雄韜略,進一步推擴其雄威,而緊接“蟻封蝸角,畢竟無人悟”,卻承上急轉,突發新意。白居易《禽蟲十二章》詩云:“蟭暝殺敵蟻巢上,蠻觸交爭蝸角中。應似諸天觀下界,一微塵內斗英雄。”張詞以“霸略雄圖”等同于“蟻封蝸角”,正是有得于“一微塵內斗英雄”的深切體悟。而“畢竟無人悟”,也正是造成千古戰禍不息之源。詞人于此一反昔人歌詠金陵帝王霸業之意,痛斥戰亂及其禍源,足見其廣闊胸襟和獨特之見。“六代興亡都是夢,一樣金陵懷古”,總括此意,尤深嘆喟。六代繁華,固已煙云過眼,然對此“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齊謝脁《入朝曲》),又難免興亡之感、悵惘之情。“宮井朱闌、庭花玉樹,偏費騷人句”,六代興亡,終結于陳后主亡國,詞人思緒,亦于此具像化。“庭花玉樹”,即《玉樹后庭花》,樂府吳聲歌曲。這里,詞人雖感嘆陳后主亡身于宮井,亡國于艷曲,但卻以“偏費騷人句”作結,再度表現出對于興亡夢的體悟所達到的超然境界。“此情誰會”,又較“無人悟”意深一層;“櫓聲搖月東去”,將無限深情付與粼粼波光追隨櫓聲遠去,收得含蓄渾茫。
此詞由實景詠史到虛擬詠史,情思跌宕,意趣朦朧,不失為千古金陵懷古眾制中的一篇清新佳構。
(許總 許結)
〔現代散文〕 金陵城中的清涼山,位于清涼門內,莫愁湖北,原為石頭山的支脈,在南京城西廓。山上樹木蔥蘢,別有清涼之意態,所謂“清涼環翠”,早已成為莫愁湖八景之 一了。
清涼山為唐宋以來的名勝地,山麓的清涼禪寺,是光緒間重修,相傳是南唐清涼廣慧禪寺遺址。今日占殿荒蕪,蔓草叢生,中存白石坊一座,佛殿多半圮傾,然香火猶自不絕。誠如薛慰農所題聯道:“四百八十寺,過眼生墟,幸嵐影河光,猶有天然好圖畫;三萬六千場,回頭是夢,問善男信女,可知此處最清涼?”這可以說是寫實工作。寺旁有一拂祠,相傳是宋名士鄭俠的讀書處。鄭俠為北宋時上流民圖的人,被讒謫而罷官,時兩袖清風,身無長物,于是便擇清涼寺旁讀書,后人景仰他的高風亮節,改茅舍為“一拂祠”,以資紀念。
山半有九華圣跡,這兒三教并供,釋道雜陳,別具一格,其后座如來殿旁有一快覽閣,閣中木聯道:“六朝金粉風微后,一味清涼月上時。”頗有詩境。閣前后左右,佳木濃蔭,推窗而望,則百雉并陳,長江如帶。莫愁湖光明滅,鐘山山色呈紫,加以江外群巒,環列似屏,江山萬里,盡入眼底,閣名“快覽”,誰曰不宜呢?更上,舊有翠微亭,那是南唐后主避暑之所。地勢回曠,可以游目聘懷。古云“城闔煙樹,冪靂萬家。城外江光一線,帆檣隱約可辨,登眺名勝,中于茲山”。現這亭已廢,改建為蓄水池了。
從山頂下來,登訪掃葉樓。樓因屢經修葺,規制還新。而磴道斜通,落葉滿徑。榜門一聯,寫出掃葉樓的勝景:“一徑風聲飛落葉,六朝山色擁重樓。”這“六朝山色”,頗能刻畫出清涼山的實景。另有一聯:“四面云山朝古剎,一天風雨送殘秋。”也頗別致。掃葉樓是明末畫士龔半千,托名掃葉僧隱居之所,今為佛寺。因他曾繪一老僧持帚作掃葉狀,才名這樓為掃葉樓。綜觀南京的地勢,清涼山的掃葉樓,實為景物中的翹楚。
山下是性靈派大師袁子才的隨園故址,舊名小倉山。隨園原為隋織造園,后歸袁枚始改名“隨園”。現在原址只存有一塊界碑而已。另外掃葉樓的西南為清涼門,是古石頭城遺址,形勢險峻,那城墻上高低不平,好象許多浮雕的假面具,南京人管它叫鬼臉城,那是很有趣的;而更有趣的還要算清涼山下烏龍潭畔的敗兵橋,不知當年是哪一位英雄曾在這兒打敗了仗。勝利留有紀念是應該的,而兵敗留下名橋,這位英雄亦應死而無憾了!
(林藜)
上一篇:詠《常州·淹城遺址》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黃山風景名勝區·溫泉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