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
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
這是一首表現禪者達到空寂禪悅之境的絕句。詩人為南宋遺民,宋亡不仕,入茅山修禪,其眼見江山改易,世道無常,功名利祿猶如過眼云煙,于禪學修為必有所益?!端痛鏁洝芬皇?,展現了詩人體悟虛無之旨,心中一片澄明的心境。
“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痹娙饲擅畹剡\用“動中見靜意”(《冷齋夜話》)的技巧,借山林之幽靜來表現禪者心境之寂靜。詩人這種寫法,顯然是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詩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語,以動寫靜,表現其歸隱之趣。唐代詩人王維篤信佛教,詩境常以禪境為至歸。其《鳥鳴澗》詩云: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蓖蹙S詩亦是以動寫靜,描繪出一幅幽靜空寂的禪境。但王維詩中有“人閑”、“夜靜”之語,于空寂之意境為觸犯,從這個角度看,似不如梁棟這首絕句含蓄。你看,詩人行走山間,眼見幽靜的林中,松子飄落,甚至可以聽到一聲、兩聲松子落地的聲音。抬頭望去,楓葉亦隨風飛揚。詩中“一聲兩聲”、“一片兩片”的修飾限定,更可見風之輕柔,愈覺幽靜。特別松子下落,楓葉上飛,一上一下,錯落有致。
“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道人,指詩人的弟弟梁柱,當時在茅山修道。一僧,乃詩人自稱。“夕陽在山新月上”,形象地描繪出山間黃昏日落月出的景象,夕陽下山,新月漸上,日落于西,月升于東,一上一下,一東一西,相互對照,而山林間又是晚風輕柔,偶爾可聽松子落地,可見楓葉飛揚,那么寂靜。詩人行走在這種幽靜的環境中,禪心廓然洞豁,領悟到了禪家空寂虛無至境。
禪門講求頓悟。認為真禪無處不在,顯示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禪者之所悟亦在日常行為動用之中。詩人送還存書,信步而歸,見山林之寂靜,禪心澄明,遂于這寂靜之自然景物竦然有悟。南宋禪師無門慧開《禪宗無門關》一九有禪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確,一旦禪者揚棄了形體的執著,體會到佛性無所不在,就會保持主觀的心態而不迷失于物,從而于日常生活中永享空寂禪悅之境。
梁棟晚年詩名很大,但平日吟詠,并無存稿,其弟子擔心他的詩佚失,問他為什么不保存好詩稿以備結集傳世,梁棟回答說:“吾詩堪傳,人將有腹稿在。”這首《送存書記》,明白曉暢,妙通禪理,正是 “堪傳”之佳作。
上一篇:禪詩《送僧歸廬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送靈澈上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