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②,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③。亂石穿空④,驚濤拍岸⑤,卷起千堆雪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⑦,雄姿英發⑧。羽扇綸巾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⑩。故國神游(11),多情應笑我(12),早生華發(13)。人生如夢(14),一尊還酹江月(15)。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東坡樂府》。赤壁,指三國時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操的赤壁,一般認為在湖北嘉魚縣,一說在蒲圻縣。詞里指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的赤壁磯,亦稱赤鼻磯。②故壘,古代的軍事營壘。③周郎,三國時吳國周瑜,字公瑾,周郎是對周瑜的愛稱。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二十四歲被任命為“建威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他是當時孫劉兩家抗曹聯軍的統帥之一。④亂石穿空,一作“亂石崩云”。⑤拍岸,沖擊江岸。一作“裂岸”、“掠岸”。⑥雪,比喻浪花。⑦小喬,喬玄有二女,都非常漂亮。長女大喬嫁孫策,次女小喬嫁周瑜。事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史書作“橋”。⑧雄姿英發,姿態雄俊,英氣勃發。⑨羽扇,長羽毛做成的扇子。綸(guan關)巾,青絲帶做成的頭巾。⑩檣櫓(qiang lu墻魯),船的桅桿(掛帆的柱)和長大的船槳。這里代指曹操的戰船。檣櫓,一作“強虜”、“狂虜”。(11)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故國,舊國,此指三國古戰場,即赤壁。神游,指對赤壁破曹故事的遐想。(12)多情應笑我,即“應笑我多情”。(13)華發,花白頭發。(14)人生,一作“人間”。如夢,一作“如寄”。(15)尊,通“樽”,酒杯,此指杯酒。酹(lei類),灑酒祭奠。
〔分析〕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掌地方軍事)這樣一個閑散小官。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他游覽了黃州赤壁。這本不是三國赤壁之戰的赤壁,蘇軾也知道,他說過:“黃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傳云曹公(曹操)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苕溪漁隱叢話后集》)但這里的江山景色,卻使詩人深有感觸。眼前的景色使詩人聯想到三國鏖戰的古戰場赤壁,感到事業無成而歲不我與,寫下了這首詞。所游雖非真赤壁,赤壁詞卻成了不朽的名篇。
詞的上片描繪赤壁景色,分為四層。
第一層首先從大處落筆,總寫長江,由江水觸發懷古幽情。江水奔騰不息地向東流去,這使詩人想到了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所以才有了下一句:“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古”二字,表示歷史久遠,風流人物眾多。這樣眾多的英雄人物,都被這東流的江水淘盡了,一是說,現在沒有英雄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壯志難酬的內容;二是說歲月的無情,又含有人生短促而事業未成的感喟。兩句籠罩全篇,極見筆力,正如沈祥龍稱贊說:“詩重發端,惟詞亦然,長調尤重。有單起之調,貴突兀籠罩,如東坡‘大江東去……’。”(《論詞隨筆》)
第二層便點出懷古的內容,筆墨逐漸集中,先用“故壘”照應上層的“千古”,把讀者帶入歷史興廢的懷古意境之中,詩人在萬里長江中,只截取“故壘西邊”一段來寫;在“千古”歷史中,只抽出“三國”一個時期來寫;三國英雄如云,詩人又只挑選了一個人物來寫,這就是與赤壁有關的少年風流人物周瑜。周瑜知音善武,是東吳名將,事跡很多,你寫他哪一件?詩人又從周瑜的眾多事跡中,單單拈出赤壁破曹一事。你看他筆墨盤旋,千匯萬注,就集中在一人一事上,因而“周郎赤壁”四字,也就成了全詞的“核”,全詞的“膽”,分外鮮明突出。呼為“周郎”,包含著詩人對周瑜的贊美。二十四歲拜將,三十四歲于赤壁大破曹操,可謂少年有為。把赤壁與周郎聯系在一起,也是對周瑜的贊美。“人道是”三字,這里大有意思。赤壁本非真赤壁,這里聊借以抒發懷抱而已。
第三層就圍繞“周郎赤壁”四字作文章。“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具體描寫赤壁景色。從江、山兩個方面,創造出一個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境界。景物的雄奇壯麗,就像當年的風流人物一樣卓異不凡。“穿”、“拍”、“卷”三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石與浪的形象,它們朝氣勃勃,斗爭不息。這些,都是與英雄人物的精神相一致的。宋代詩人范成大說:“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巉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吳船錄》)詩人是要用這些夸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來襯托英雄人物的精神,這也是美其人故奇其地的一種寫法。
上片的第四層是對景抒情。前一層是江、山分寫,這里“江山如畫”一句,則是對前面所寫景物的概括,把分寫的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杰”,由寫景轉為寫人,是說三國時代豪杰眾多,周瑜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分開來看,這兩句詩承上啟下,各有作用;合起來看,它又交待出江山與人物的關系:這如畫的江山,正是英雄豪杰大顯身手的環境。
詞的下片,寫周瑜所建立的功業和詩人的感慨,分為兩層。
過片開頭用“遙想”二字,把人們引向古代。前五句是第一層,寫周瑜的戰功。“雄姿英發”是刻劃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為了寫英雄人物的“雄姿英發”,卻順便帶出一句“小喬初嫁了”。小喬出嫁,是在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赤壁破曹則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年夫妻,哪里還談得上什么“初”嫁? 另外,“小喬初嫁”與赤壁破曹也沒有任何關系。那么,詩人為什么偏偏要帶這一筆?原來詩人是要用小喬烘托周瑜,用“美人”為“英雄”作渲染,更顯出了周瑜年少風流,英姿俊美,氣度不凡。這一筆別具匠心,不可等閑視之。后兩句寫周瑜赤壁破曹的功績。“羽扇綸巾”寫周瑜風流儒雅的裝束;“談笑”,寫他從容自若的風度;“檣櫓”句則是交待戰爭的結果——這是周瑜赤壁之戰中的輝煌功績。
戰爭,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流血搏斗,何況當時的形勢是曹操倚強凌弱。當時曹操有北方士卒十五六萬,荊州劉表死后,兒子劉琮降曹,又增加了水軍七八萬,合計二十三四萬人,號稱八十萬大軍。而孫權,只湊起了三萬人交給周瑜。據記載,當孫權把曹操的戰書讓東吳眾官員們看的時候,眾官員“莫不響震失色”(《資治通鑒》),在這種危難情況下,詞里的周瑜不是全身披掛,嚴陣以待,而是視曹兵如草芥,手執羽毛扇,頭著絲織巾,談笑風生。這與戰爭氣氛多么不和諧、多么不相容! 然而,正是這樣,才突出了周瑜的膽略、英才,突出了他胸有成竹、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檣櫓灰飛煙滅”一句,既交待了戰爭的結局——曹操大敗,也寫出了戰爭的特點——火攻。當時周瑜采納部將黃蓋的火攻建議,用蒙沖斗艦十艘,裝上枯柴蘆葦,灌上膏油,裹上帷幕,上插旗幟,詐云欲降,駛向曹軍。當時東南風急,當離曹軍二里余時,這十艘戰艦“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曹操在北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徹底潰敗)。”(《資治通鑒》)“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戰爭的場面和戰爭的結局。
周瑜不愧是“雄姿英發”的“風流人物”。然而,英雄人物如同滔滔東流的江水,一去不復返了。睹景思人,能無感慨?詞的最后五句是下片第二層,用“故國神游”一句總括上文,轉入下文,說明下面的議論是懷古所感。這種感慨有兩個方面。一是“多情”,二是對人生的認識:“如夢”。
詩人為什么對古人,具體說,對“風流人物”周郎如此多情?你看詞里的周郎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這是因為,他要借周瑜這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周瑜少年得志,得到了孫權的信任,做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千古流芳。蘇軾也有這樣的抱負,他的壯志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為什么又感嘆“人生如夢”,顯得這樣感傷?這是因為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自己的志愿,在仕途上不斷受到打擊。這次來黃州,不就是剛剛從監獄中出來的么?壯志未遂,功業未立,已“早生華發”。對人生的問題,詩人無法解決,他那曠達的胸懷好像也不求解決,只好“一尊還酹江月”,灑酒江流,祭奠明月。把讀者又從人生感嘆中引進月照大江流的意境中去,韻味綿邈。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雄奇壯偉的赤壁江山圖,刻劃出少年英俊的周郎形象,表現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建立英雄功業的向往,同時也流露出詩人政治失意的不滿,有著“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
這是很能體現蘇軾豪放風格的一首詞。據宋人俞文豹《吹劍續錄》載:
東坡在玉堂(翰林院)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這也是對后世很有影響的一首詞,后人因此以“大江東去”、“酹江月”、“赤壁詞”作為《念奴嬌》的代名。元代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在《單刀會》里塑造三國時代另一個英雄人物關羽的時候,曾吸取了這首詞的藝術成就,寫出了有名的[新水令]、[駐馬聽]兩支曲子,錄于下,以茲對照:(關羽唱)
[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唱)
[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云)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評說〕
黃蓼園《蓼園詞選》:“題是‘懷古’,意是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于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處。”
徐釚《詞苑叢談》:“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然仆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
上一篇:散文賦《徐文長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恨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