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也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鐘山期間所作,北山就是鐘山。
通篇寫春日山居的閑適心情,因景生情,情景交至,是作者著名的七絕之一。
首二句寫春水。春水漲綠是春天常見的一種自然景觀,它不僅以其清澈的綠色悅人心目,而且呈現著一派生機蓬勃的動態,所以古往今來的詩人,一寫到春天,就總會描寫春水。但光寫水未免使人覺得單調一些,詩人往往還要加上春山的描繪,并使兩者融合一處,從而使自己筆下的春光更加旖麗多彩,更加典型化。此詩開頭“北山輸綠”四字,大約就是在這樣的審美情趣下來寫實的吧。眼前的春水來自北山,作者用一個似拙實巧的“輸”字,將山與水勾連起來;再用一個形象的“漲”字,把山泉源源不絕的動態更加寫活了。陂(pí),山塘。直塹,直的水溝。回塘,堤岸曲折的山塘。滟滟(yàn),水光蕩漾的樣子。不管是直塹還是回塘,都漲滿了波光滟滟的春水,使人賞心悅目,不忍離去。兩句純然寫景,為下文的景中見情做好鋪墊。
后兩句是詩人的名句。《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第三十六引《石林詩話》云:“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至‘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但見舒閑容與之態耳。而字字考之,皆經櫽括權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又引《三山老人語錄》云:“荊公詩云:‘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六一居士(歐陽修)詩云:‘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過溪橋’(筆者按:歐詩為三、四句法,當時謂之“折句”)二公皆狀閑適,荊公之句為工。”可見這兩句詩在當時即已膾炙人口。其實它們也有所本。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云:“興闌啼鳥緩,坐久落花多。”又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云:“芳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王安石這首詩經過奪胎換骨,別鑄機杼,真可謂融化無跡,渾然天成,非大手筆莫辦。兩句的妙處主要不在對仗的精工,而在于構思精細,將閑適之情寫得入木三分。兩句都是因果關系:因為細數落花,所以坐久;由于緩尋芳草,因而歸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真有一位老人久坐那兒一片一片地數著落花,低下頭來一步一步地尋找芳草,也許就會被人笑話癡呆;但寫詩可以將日常生活集中,夸張,使之更加典型,這反而能使讀者感到詩中主人當時的心境確是異乎尋常的閑適。“細”、“久”、“緩”、“遲”四個字的選擇、連用,對此詩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上引《石林詩話》所謂“字字細考之,皆經櫽括權衡者”,的確不是溢美之辭,讀者不妨細心體味。
上一篇:林逋《書孤山隱居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