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 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 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 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 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 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 幾處今宵垂淚痕。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詩人五十三歲時。《關山月》是樂府舊題,這兒是舊題新用。
陸游由前線撤回內地,投閑置散,內心苦悶不已。在北宋滅亡五十周年之際,詩人眼見南宋王朝死抱“和戎”投降政策,不圖恢復,他憂心如焚,寫了這首詠嘆時事,反對屈膝求和的詩。
這是一首歷代公認的名作。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個場面。作者通過將軍、壯士、遺民三個不同側面,為我們勾勒出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表現了三個階層對抗金的不同態度。
第一段前四句寫權貴們茍且偷安。詩人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一開頭就點出“和戎詔”三字,為這一段的敘寫,提供有力的根據,把矛頭直指投降政策和南宋王朝。隆興元年宋孝宗以王之望為金國通問使進行議和,到詩人作此詩時前后已十五年。十五年中,大敵當前,將軍們臨邊不戰,卻按著歌舞的節拍,躲在沉沉朱門深宅尋歡作樂。“空臨邊”的一個“空”字,充分體現了詩人含血的憤怒,勾畫出這批權貴沉緬酒色的丑態,譴責了他們誤國殃民,致使戰馬肥死、弓弦蛀斷的罪行。“廄馬肥死弓斷弦”,雖然有夸張的成分,卻是道出了社會的真實,因而是十分有力的論據,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絕好的注解。第二段四句寫壯士欲戰不能的悲壯情懷。刁斗是軍營夜間的打更用具。“刁斗催落月”,一個“催”字,畫出戍樓整夜警戒、戰士不敢安枕的場面。十五年曠日持久的等待,使年少從軍的戰士,頭上已出現了絲絲白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壯志未酬,此心何已!詩人接著突出渲染了疆場上“落月——黃沙——白骨”的氛圍。邊關月冷,凄切之風,徐徐襲來;悠悠的笛聲,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激蕩著戰士們的心懷。我們仿佛聽到了戰士們踴躍爭先,拼死報國的心聲,使這悲涼的意境,陡然增添了讓人砰然心動的豪情。同時,我們還可以體會到,這一、二兩段之間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是吹橫笛,訴說著壯志難酬的心情,一方面是“按歌舞”,過著醉死夢生的生活!這只能說明“和戎”政策不得軍心民心,它只符合一部分上層貴族的利益!這樣的鞭撻真是入木三分!接下去,作者寫到了淪陷區的人民,為我們展現了第三個畫面。詩人說,自古以來,中原地區也常常發生戰爭,但是,陷入敵手的時間總不是很長的。“豈有逆胡傳子孫?”從歷史上看,是沒有今天這樣的先例的。“豈有”一詞,反問十分有力!“遺民”身受蹂躪,心向南方,在半死不活的處境里,熱切盼望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可是望斷秋水終不見,在渺茫中有多少人“今宵垂淚痕”!這幾句詩生動地突出了淪陷區人民渴望解放、熱愛祖國的深情,也足見詩人的“憂國傷時,耿耿寸心”!
此情此景,對“和戎詔”的抨擊,對投降派的控訴,將詩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全詩思想鮮明突出,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廣闊的生活。對比強烈,揭露深刻,而且融情于景,感情濃郁激蕩,確是感人至深的佳作。
上一篇:《六幺令·宋·李綱》賞析
下一篇:《兵亂后雜詩·宋·呂本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