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金城北樓》原文與賞析
高適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謝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高適是盛唐時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曾經幾度出塞,往來于河北、東北和河西邊塞,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代表作《燕歇行》更是蜚聲詩壇、千古名揚的杰作。他的邊塞詩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邊塞軍中復雜的矛盾,慷慨高歌了悲壯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立功揚名的個人抱負。
金城,就是現在甘肅省會蘭州市。唐代金城北樓在黃河北岸白塔山西南,南臨黃河。唐玄宗天寶十二年 (753) 秋天,高適得到了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賞識,擔任節度幕府的要職,掌管書記。這首詩是詩人赴涼州(今甘肅武威) 途中登臨金城北樓、放眼西望有所感而作。開頭兩句:“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根據詩中“城頭殘月勢如弓”一句,可知詩人是在秋天一個殘月尚未西沉的早晨登樓賞景的。他此行的目的地是涼州。登樓之后,很自然地放眼即將西行的征途上的風光: 只見晴空麗日,山水如畫; 遼闊的天宇下,黃河滔滔流水自西而來,奔向遠方,傍河的群山向河西連綿而去。塞上逢秋,天高氣爽,金城的秋色,在詩人眼中卻比咫尺圖畫還美! 這兩句中,“滿晴空”的“滿”字,“勝畫中”的“勝”字,都是飽含感情筆墨,傾注了詩人對金城秋色的由衷贊美之情。三、四兩句:“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湍: 原指石灘上的急流。這里泛指黃河滔滔滾滾的急流。聲若箭: 形容激流的聲音象箭離弦時一樣清脆響亮,富有聲勢。殘月: 指下弦月,西北塞上地勢高峻,天際殘月,給詩人以近在城頭的感受。沒有親身感受,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盛唐詩人岑參描寫涼州秋天傍晚的新月時,這樣詠唱:“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可謂異曲同工。高適這兩句詩,描寫了金城秋色的近景,壯美如畫,有聲有色。五、六兩句:“垂竿已謝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這兩句由具體寫景轉入抒發感慨。垂竿: 原指釣魚竿,這里借指隱居江海的生活。已謝: 已經辭別了。磻溪: 水名,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南。磻溪老,指姜太公呂尚。相傳呂尚在還沒有遇到周文王時,曾于磻溪隱居垂釣。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已經結束了無所作為的閑散生活,此次千里西行,將要有所作為! 體道: 體會、思索生活的哲理。塞上翁: 指“塞翁失馬”的典故,據《淮南子》記載,塞上有一位老翁,他家里一匹馬跑到塞外胡人那邊去了。鄰居都替他惋惜。老翁卻說:“丟了馬,也許它將來會給我帶來福氣呢”。過幾個月,果然那匹跑掉的馬從塞外帶領了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后來,人們用“塞翁失馬”來比喻因禍得福,詩人在回顧以往失意、困頓的生活時,吟味了“塞上翁”的典故,對即將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生的失意,困頓,也不完全是壞事,它更能催人奮發向上。最后兩句:“為問邊庭更何事? 至今羌笛怨無窮!”為問: 為我問一問。這里是感慨設問語氣。邊庭: 邊境。更何事: 還有什么情況?“至今羌笛怨無窮”守邊士卒在羌笛聲中流露出來無限哀怨的情思。唐代邊塞戰爭頻繁,廣大士卒久戍不歸,在高昂的士氣中也交織著思歸不得的愁怨。盛唐詩人王之渙詠嘆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詠嘆過:“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些詠嘆,好比是盛唐邊塞詩交響樂中的一曲變調,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邊塞軍中存在的復雜的矛盾。詩人高適在即將赴涼州之際,登樓賞景的同時,放眼河西邊塞,自然會聯想到自古以來戰爭不息,邊塞不寧的問題,更加激發了報國安邊的感奮情緒。最后兩句的發問: 請問邊境上如今還有什么情況呢? 為什么守邊士卒的羌笛聲中傳出了深深的哀怨! 感慨聲中蘊含著詩人自己以“塞上長城”自許的情志,因而是無須他人來回答的。
《金城北樓》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登樓遠眺,贊美依山傍河的金城秋色。向往報國安邊的業績; 賞景的欣喜與國事的感慨,都融匯在這七言八句之中。七言詩每句七字,雖說只比五言詩多了兩個字,但卻多了一個音節,更有利于詩人酣暢地寫景狀物,敘事抒情,表達充沛的感情。這首詩前面四句從高與低,遠與近,聲與色等不同角度寫金城秋色,層次分明,富有氣勢,就是得力于七言句式所帶來的節奏迭宕的韻致。開頭兩句先寫遼闊無云的晴空,再寫連綿遠去的群山,高天與遠山互相映襯,給畫面帶來了明朗開闊的意境,好象電影中的全景,給人以總體的形象感受。三、四兩句是近景的描寫,“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聲勢逼真,黃河滔滔急流似在耳際回蕩,殘月如畫掛在城頭,似乎伸手可以捉摸。如果換用五言句式,這四句也可以縮寫為:“北樓滿晴空,山水勝畫中。急潮聲若箭,殘月勢如弓”。但是,每句少了一個音節,對于全詩意境的創造也就帶來了一定的局限。例如,三、四兩句少了“湍上”和“城頭”兩個音節,同時也減弱了給人以水聲如在耳際,殘月如在眼前的逼真,傳神的感受。
后四句由寫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總結往日生活,展望未來征程;或直接發問,立意蒼勁,引人遐想,給全詩帶來了既明快又蒼勁的風格特色。
上一篇:謝翱《金華游錄》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魏際瑞《金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