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呂本中
晚逢戎馬際, 處處聚兵時。
后死翻為累, 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 經劫抱長饑。
欲逐范仔輩, 同盟起義師。
這首詩大約寫于靖康二年(1127)四、五月間。這一年四月,金兵擄走徽欽二宗,退出汴京,呂本中得以重返故都。他目睹京城殘敗、混亂的景象,有感于懷,遂作《兵亂后雜詩二十九首》,但僅存被方回收錄于《瀛奎律髓》中的五首,此為其一。
這首詩以悲壯的筆觸反映了金兵攻破汴京后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抒寫了詩人報國濟世的情懷。
首聯“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總寫戰亂年月的動蕩時局。“晚逢”和“處處”相對應,前者寫個人遭際,在晚年遇上了兵荒馬亂的年月,后者寫見聞,所到之處都在聚兵打仗。“際”和“時”兩個時態詞,以進行時態反映了戰亂的此起彼伏,渲染了戰亂的氣氛。
“后死”和“偷生”兩句則由詩人的自我轉向他人,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反映了戰亂所造成的深重災難。由于戰亂頻仍,人命危淺,苦不堪言,人們感到生活難以為繼,死在后頭反倒成了拖累。盡管人們鄙棄茍且偷生,可是現在要想“偷生”卻沒有終了之期。這一聯在揭露戰爭災禍的同時,也寄予對平民命運的同情與憐惜。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又遞進一層寫出汴京遭洗劫后哀鴻遍布的現實。據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所載:金兵圍城期間,平時窮民無所得食,凍餓死者藉于道路。金兵退后,適值麥熟,竟沒人去收割。在這一聯,前一句著眼于戰亂給人們造成的嚴重威脅和困苦,后一句則落墨于慘重的后果:許多人生前無以為食,死時也未得一飽。因而激起詩人的愛國義憤,自然地引出了尾聯的“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范仔是當時淮北地區抗擊金兵的義軍領袖。面對著滿目瘡痍、破敗凄慘的景象,詩人悲憤溢懷,當他聽到淮北平民揭竿而起的消息時,決然表示愿意追隨他們去同金兵作戰。這個結拍句以情收束,匯聚了全詩的感情激流,把詩人于國家危難之際勇于拯民于水火的愛國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關山月·宋·陸游》賞析
下一篇:《初人淮河四絕句(選三)·宋·楊萬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