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瑾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本詞寫于作者留學日本時。秋瑾東渡之后的詩詞,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旺盛的革命斗志、豪邁奔放的風骨、激烈高亢的韻律。其詩詞有三個反復傾訴的主題:一是號召同胞奮起救國;二是呼吁暴力革命;三是宣揚婦女解放、主張男女平權。本詞同時表達了這三個橫亙于詞人心中的“情結”。秋瑾被捕后,本詞被作為“罪狀”公布。
若將本詞的意象簡化排比出來,會使其題旨更分明地凸現出來:祖國沉淪、金甌已缺、為國犧牲、險阻飄零、萬里雄行、女子英物、龍泉夜鳴!
它建立了一個信念:“金甌已缺總須補”;破除了一種觀念:女子非英物。這一破一立囊括了近代史的兩大主題:救亡與解放。當然包括婦女解放,婦女也是補金甌的力量。這首詞展現出一種金剛怒目式的颯爽英姿的女中豪杰的風貌。她那不怕關山險阻,不怕犧牲,時刻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為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個愛國的巾幗英雄榜樣。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她的確比中國當時差不多的男兒都有雄風。“骯臟塵寰,問幾個男兒英哲?”不是憤激之詞,事實上除了孫中山、徐錫麟,差不多就該數這位鑒湖女俠英雄了。人們常說她是女中豪杰,其實她使多少須眉濁物黯然失色、相形見絀、自慚形穢啊!她是人中豪杰。她自身形象就徹底粉碎了“女子非英物”的偏見。
她已經邁開了婦女解放的步伐,已經在沉睡的古國中先醒而行了。龍泉夜鳴的意象不是偶然得之,更不是故作的豪語。她反復呼喚著“赤鐵主義”——“公理不恃恃赤鐵”!龍泉是她最常用的意象之一。她衷愛“龍泉”、“寶刀”(《寶刀歌》),正是要用它們去“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詞人已已,詞作常存,但愿詞人精神永存于國人心中。中國的民族魂正是由她這樣的人前仆后繼續成的。
上一篇:《題臨安邸·宋·林升》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