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諸公可嘆善謀身, 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對泣亦無人。
古代詩人作詩通常采用的表現手法是寫景、抒情、用事。所謂用事,即用典。陸游的這首《追感往事》,就是采用這種用典的手法來抨擊朝中投降派,抒發了對國事的感慨,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渴望報國的情懷。
此詩作于宋寧宗嘉泰元年(公元1210年),當時陸游已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詩人滿懷激憤之情,運用議論的方法直抒胸臆:主和誤國的難道僅是秦檜一人嗎?“諸公”——眾多的大臣不也都起勁地為自己個人利益謀劃打算嗎? 不要說期望他們出來挽救危亡了,就是連憂心國事,相對哭泣的人也找不著一個。這里“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用了這樣一個典故:東晉元帝初渡江建國,以王導為丞相。那時政權尚未鞏固,朝廷微弱。溫嶠等大臣皆以為憂。大家常常聚集在新亭飲宴,憂心忡忡,悲嘆國事。后來他們同見王導談了一次話,感到很高興。溫嶠說:“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復何慮。”他把王導比作春秋時齊相國管仲,認為有這樣的人出面挽救危亡,國事有望。陸游在此是反用這個典故,借古諷今,罵盡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無國家民族觀念,揭露了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賣國的本來面目。這尖銳的譴責,在南宋一般愛國詩歌中是很少見的。這里通過用事來概括現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代詩壇“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時代風尚。
本詩還采用了“進層”的寫法。“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不要說期望他們出來挽救危亡,就是連憂心國事相對哭泣的人也找不著一個。這里后一句加深了前一句的語意,更加突出地表現出當時朝中投降求和的氣氛很濃,表現出大臣們不以國事為重,為個人私利而鉆營的丑態。進而也更加突出地表達了作者憂慮國事的沉痛心情。
上一篇:《述國亡詩·五代·花蕊夫人》賞析
下一篇:《送春·宋·朱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