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
宋·陸游
天寶胡兵陷兩京, 北庭安西無漢營。
五百年間置不問, 圣主下詔初親征。
熊羆百萬從鑾駕, 故地不勞傳檄下。
筑城絕塞進新圖, 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 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繡, 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停障, 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 梳頭已學京都樣。
〔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縣,漢唐時置涼州,宋初為西涼府,后淪于西夏。〔天寶句〕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起兵叛唐,不久攻陷兩京長安和洛陽。安軍多為北方民族組成,故稱胡兵。〔北庭安西〕唐時設北庭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吐魯蕃縣西,即交河。唐貞元年間,都陷于吐蕃。〔五百年〕自安史之亂起,至寫詩的淳熙年間,已四百二十多年,五百年是舉其成數。〔熊羆〕熊類猛獸,喻猛士。〔絕塞〕極遠的邊塞。〔六軍〕古代制度,天子有六軍。〔錯錦繡〕錦繡是戰袍,五色相錯雜。〔苜蓿峰〕在今甘肅西部、新疆東部一帶。〔停障〕即亭障,猶今之碉堡。〔平安火〕唐制,每三十里置一烽候,每日初夜舉烽火一炬以報平安,稱平安火。
這是淳熙七年(1180),陸游五十六歲在江西撫州(臨川)任上所寫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也是借夢抒懷,但較之《九月十六日夜夢》,意境更加深遠,旨趣更加高崇,理想更加宏偉,想象更加絢麗。全詩十六句四韻四層。首層寫復漢唐故地,圣駕親征;點題“從大駕親征”。二層寫故地盡復,施恩大赦;點題“盡復漢唐故地”。三層寫天下政一,舉國歡慶。四層寫設營邊陲,胡漢為一;點題“見城邑人物繁麗”。四個層次圍繞著“盡復漢唐故地”這一中心,逐層深入展開,“喜甚”之情,彌滿全篇。
這首詩思想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提出了漢民族同北方各民族的關系問題。正確地解決這一問題,是維護國家安定統一的重要保證。陸游以詩人敏感的洞察力,以政治家深遠的目光,從上千年的民族戰亂中,特別是“漢唐故地”丟失的五百年中,認真總結了歷史經驗,提出了“漢唐故地”盡復后解決這一問題的意見。“筑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以誠相見,以德報怨,是消除民族嫌隙,取得民族諒解,進而相互信任的先決條件。這表現了陸游的政治家胸襟和風范,詩人的寬厚和仁愛,也是他愛國主義中的重要內涵。各民族之間互相來往,互相學習,在來往中加深理解,在學習中培養友情,又是維護民族友好關系的紐帶。陸游以激動而欣喜的筆觸,描繪了一幅胡漢合一,其樂融融的美好而動人的畫面:“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可惜的是,這只是一個夢,一首心中的歌,一個眼中的幻影。但,這仍然是詩中的一個最耀眼的光斑。
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別具一格,令人玩味。“天寶”四句起勢悠遠而突兀:歷史時間悠遠,地理空間悠遠;未言“親征”,而出漢唐故事,奇突之至。這不僅造成時空闊大的詩境,而且點明了“盡復漢唐故地,重建一統大業”的主旨,立下了“武功從略,文治從詳”的謀篇張本,埋下了“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的軍情踴躍復故地,邊民喜迎正義師的伏筆,確立了“喜甚”的抒情基調。尾韻四句,前兩句以“盡停障”、“平安火”,回應開頭“北庭安西無漢營”。“涼州女兒”二句,是國家一統下,民族歡合的五彩煙云的繚繞中,幻化出來的一幅最動人的彩照,是在歡跳著的平安火的光照中,閃現出的一幅最感人的國泰民安的圖景,是陸游所理想的政通人和的國家藍圖中,閃耀著的一顆最璀璨、最明艷的金星。這樣的結尾,含蓄雋永,一掃五百年來國人心中的陰霾晦氣,堪稱一絕。
上一篇:《書憤·宋·陸游》賞析
下一篇:《人塞·宋·曹勛》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