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宏道·天目》鑒賞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 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疋縞,一絕也。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巖②,庵宇皆精,三絕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云,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絕也。
然云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踰數尺,一株直萬余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踰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余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 “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袁宏道集箋校》)
此記以評贊為主,是游記之別體。在正面論贊天目之前,先以他山作陪襯。“凡山”云云,共六點,說明天下山水名勝往往存在缺陷,不能兼有眾美。而天目則是例外。作者一口氣列數出它的七大優點,不禁為之傾倒,而生“出纏緒室之想”。也唯知之切、愛之深如袁宏道者,方能標出天目之七絕。
作者評贊天目,語言簡潔流麗,絕少抽象議論,一一見諸描繪,巧譬妙喻,令人叫絕。如形容天目山雷聲,“若嬰兒聲”,把聲音寫活了,又含作者的喜悅之情,與平日厭聞驚雷的心情大不一樣。又如描摹云海四句,都在目前,或狀其形色 (“如綿”) ,或狀其動態(如浪”) ,或狀大片云層光采 ( “作琉璃海”) ,或狀山尖出云之奇觀幻想 (“若萍”)。這些形容云海的妙喻,引起小品選家陸云龍的連連贊嘆: “佳境! 佳境! ”又寫眾壑飛流,“若萬疋縞”,也簡而如繪。其他幾絕,雖未設喻作譬,也突出了天目的獨勝之處。天目之石,“色”、“骨”、“徑”、“壁”俱佳,非絕而何?庵宇精致,且建于“幽谷縣巖”,也是一絕。山有巨石奇松,香茶美筍,皆可與他鄉爭勝,也可稱“絕”。總之,中郎把天目的佳處、特點都標示出來了。結尾回答山僧的話,諧謔風趣,見出此游之樂。
上一篇:《明·王思任·天姥》鑒賞
下一篇:《清·方苞·婢音哀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