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飲酒》原文與翻譯、賞析
[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③,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④。
山氣日夕佳⑤,飛鳥相與還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⑦。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陶淵明集》。《飲酒》共二十首,本篇原列第五。②結廬,構筑居室。③爾,如此。④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此指廬山。⑤日夕,傍晚。⑥相與還,結伴回家。⑦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忘言,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贝酥溉松嬉獠恢绾斡醚哉Z來表達。
〔分析〕
這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這二十首詩據陶淵明自己的序文說都是醉后所作,因此總題目為“飲酒”,其實詩本身的內容與飲酒無關,而且也未必是一時一地的作品,大約寫于他四十一歲從鼓澤歸園田之后,其中或表示了對時俗的蔑棄,或贊美隱居的清靜閑適。這第五首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結廬”兩句單刀直入,起手不凡。詩人雖然退居園田,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卻也不同于那些佯狂避世、離群索居的隱士,他仍然筑室于人群聚居的塵世,但能避開車馬的喧囂之聲,遠離庸俗鄙俚的人們。這開頭兩句便構成了一種懸念,讀者自然會發問,何以身處人境而能離塵絕俗呢?于是三四兩句的一問一答,便解開了讀者的疑團。因為心懷澹泊,擺脫了世俗的束縛,所以即使處于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于僻遠之地了?!靶倪h地自偏”一句不僅是此詩的綱領,而且可以說是陶淵明一生身體力行、追求不懈的立身宗旨。他不慕榮華富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正是“心遠”的具體表現;他“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的蕭散襟抱,也正是他“心遠”的真實反映。
“采菊東籬下”四句正從“心遠地自偏”引伸出來。心無所系,居處僻靜,故能采菊東籬而悠然自得,偶一仰視,高聳入云的廬山便映入眼簾?!安删铡眱删涫翘赵娭星Ч艂髡b的名句,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出于作者的刻意鍛煉,而由信手拈出,卻妙趣天成。東籬下不知何時長出幾叢菊花,詩人偶然興起,便去采菊,采菊時不期然而見到南山,一切都發生在無意之間,詩句也完全由興之所致,絕無矯揉造作之態。有的版本中“悠然見南山”作“悠然望南山”,相差一字而意趣頓減,原因就在于“望”是有意識地去看,而“見”則是全憑興會,是無意識的,如用“望”,就破壞了全詩自然天成的基調。所以蘇東坡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南山,境與意合,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后》)晁補之也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于文字精細間求之?!?《題陶淵明詩后》)都從整篇的意境上來看,“見”比“望”高明了許多。因而王國維將這兩句詩稱為“無我之境”,就是詩人在寫作時忘卻了自我的存在,以物觀物,所以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渾然一體的境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正是接“見南山”而來,詩人連用兩個“山”字,正說明他并不龂龂于字斟句酌,只是一任詩情的驅遣自然寫去。南山沐浴在黃昏的暉光中顯得格外迷人,暮色中有成群的飛鳥結伴而歸。這景象固然是詩人即目所見的真實情形,然而如此恬靜和諧的意境并非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體會得到并將此形諸筆端的,正因為詩人心中對人事的淡忘以及與自然的渾融,所以才能道出這種“不食人間煙火”般清澹怡悅的詩句。那追逐夕陽,在青山中翱翔的飛鳥,豈不是詩人向往自由人格的化身!
最后兩句復由寫景轉到抒懷上來,就在那東籬之菊、悠然南山、山間夕照、投林歸鳥等景象中,詩人悟到了人生的真諦。然而當詩人想把這種感受辨析清楚的時候,卻又找不到適當的語言來加以表達。這兩句一方面取了《莊子》中“得意忘言”的意思,另一方面確是他心中的感受,正體現了詩人胸無塵滓,無意于理性的分析與思考。陶淵明僅憑著直感,憑著對生活與自然本能的理解而感到了人生的真實意義,這樣就同前面的敘述和描寫渾然一體了,所以《陶詩匯評》中說:“結二句則愈真愈遠,語有盡而意無窮,所以為佳?!边@令我們在掩卷之際,仿佛看到了在夕陽斜暉中的一抹青山,幾只飛鳥掠過,投下了它們長長的影子,在這背影之上,一位籬畔持菊的詩人宛然可見,于是我們心中不禁泛起了司空圖的名句:“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這首詩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前人也有不同的說法,如張九成以為“山”是比喻君主,所以這兩句是寫“淵明畎畝不忘君之意”(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三引),這顯然是過于穿鑿附會的解說,所以遭到后人的訾議和譏嘲。王瑤先生的《陶淵明集》中則說:“相傳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為了服食。《詩經》上說,‘如南山之壽’,南山是壽考的征象?!币部蓚湟徽f。
〔評說〕
蔡啟《蔡寬夫詩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其閑遠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見’字為‘望’字,若爾則便有褰裳濡足之態矣。乃知一字之誤,害理有如是者。”
孫鑛《文選集評》:“直率語卻自煉中出,所以耐咀嚼。”
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疁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處,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末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上一篇:散文賦《風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飲馬長城窟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