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甫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更為后會知何地”這句話是全詩的主腦,包涵有下面兩重意思:路六侍御這次離開梓州,回長安去做官,長安是杜甫日夜向往、念念不能忘懷的地方。自己能不能夠被召還朝?今后倘若再度會見,地址又將在哪里?回答是不可知的。從自身坎坷蹭蹬的生活歷程,他懂得亂世人生,如同飄蓬泛梗,一切都無從說起。這是就空間來說的。就時間而言,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40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而今俱入老境。人生幾何? “更為后會”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后會有期,而是造作詰問語,以詠嘆出之,以見向往之切,感慨之深。單說“知何地”,而沒有說“知何日”,乃是舉偏文以見復義。詩詞中多有這樣的句法。
詩的前四句寫送別之情,由過去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到了第三句,突然丟開現在的相逢和送別,在“中間消息兩茫然”之后,插入“更為后會知何地”。乍讀時,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有點摸不著頭腦。但仔細體味,則“更為后會”,就已逆攝了下句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現在的“忽漫相逢”,就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后會”。這句對上文來說是突接。由于這樣的突接,故能掀起波瀾,把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郁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運用逆挽法,也就是顛倒其時間順序,把后面的事提到前面來說,用上句帶動下句。由于這樣的逆挽,故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精采四溢,神完氣固。而這決不單純是個藝術手法或語言形式的問題,而是詩人廣闊而深厚的思想情感在律詩這一特殊體制中恰當的表現。沒有詩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的湛深造詣,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的后四句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不相銜接。其實,這景物的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發出來的。末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 “酒邊”的“劍南春色”,即“別筵”的眼前風光?!疤壹t似錦”、“柳白于棉”,這風光是明艷的。詩偏說“不分”、“生憎”,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于后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讀了尾聯,回過頭一看,則這“不分”和“生憎”就成為綜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和景融成個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昭彰;而其語言措注,脈落貫輸,則又絲絲入扣,于宏大中見精細,律詩寫到這樣,可說是工而能化,優入圣域了。
上一篇:李白《送賀賓客歸越》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白《送陸判官往琵琶峽》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