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
三戍漁陽再度遼,骍弓在臂劍橫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陰山更射雕。
這首詩刻畫的是一個老當益壯、令敵人聞“名”喪膽的將領形象。
起句寫老將久戰沙場的歷程。詩人用高度洗煉概括的語言,只勾勒出參天大樹的主干,而把繁枝茂葉留給讀者補充描繪。漁陽和遼均屬古代著名的邊塞戰場。老將曾三次征戍漁陽,兩次渡過遼水。它啟發讀者以自己的生活積累,去想象老將屢建奇功的本領和縱橫馳騁的雄姿,這樣,“三戍”“再度”便有了生動形象的感性內容,就變得栩栩欲活了。
第二句說老將壯心不已,寶劍不離腰,紅弓常在手。這劍,雖未出鞘,卻寒氣逼人;這弓,雖未拉開,卻叫人膽懾。它們曾伴隨主人輾轉征戰,已融入主人生命之中,和主人一起名震塞外。盡管詩人所畫的僅是人物肖像的一點,但卻傳出老將常備不懈、盤馬待發的威武神情。
后二句乃神來生花之筆。詩人蕩開翰墨,轉寫反面。它凝聚著前幅所蓄之勢,有若畫龍點睛,使全篇神韻飛騰。老將的名和姓已成為正義、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敵人一旦耳聞其名,便心驚肉跳,魂飛魄散,再也不敢到陰山附近去騷擾。這比直接寫老將英勇更為有力,也更具詩味。因為正面描寫束縛讀者想象,從反面烘托,則老將英氣豪放的氣概令人嚼之不盡,味之無窮。
詩中的老將形象,實際上是對眾多古代名將的藝術概括。他煥發著一種偉岸、崇高、神圣的陽剛之美,寄托著詩人渴望名將掃平戰亂、安民強國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韓愈《楸樹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建《田家》古詩賞析與原文